第十五訣 決勝(2 / 3)

由此也能看出,曾國藩很早就想進行軍製改革,而且完全稱得上是軍製改革的先驅。

還能體現他超前的戰略眼光的就數水師的籌建了,因為他創建水師,打破了原來由太平天國獨占水師之利的局麵,並從被動變為主動。在之後的戰鬥中,湘軍水師漸漸取代了太平軍水師在長江中所占的優勢。

鹹豐八年,曾國藩奉命督軍援浙,攔截石達開。沒料到石達開用兵神武,湘軍還在贛南便陷入了三麵受敵的不利局麵。於是他上疏鹹豐《通籌全局折》,說:“就全局觀之,則兩利相形,當取其重;兩害相形,當取其輕。又不得不舍小而圖大,舍其枝葉而圖本根。”

在這一戰略思想指導下,曾國藩所帶湘軍開始折道,集中向贛北打去,在奪回景德鎮後又向安徽進軍。

曾國藩拒君命而改做他,不是誰都有這個魄力和勇氣的,而他之所以敢這麼做、能這麼做,都是因為他有著決勝的戰略思想做後盾。除了這次婉拒君命外,兩年內他還有過兩次,而從他後兩次婉拒君命來看,他是有著“攘其外必先安其內”的想法的。

這兩次婉拒中,其中的北援是因為英法以“修約”為借口發動的第二次鴉片戰爭。當時曾國藩意識到,西方列強尚無推翻清政府,更無占領中國的企圖,無非是“金帛議和”、割地賠款而已。而他的心腹之患是太平天國,必須剿滅。他認為在安定了國內之後,再實行洋務、練兵、吏治等強國舉措,就可以用“勤遠略”使“中外永絕窺視之心”了。

還有一次是曾國藩婉拒東征,因為他的目的是攻克安慶。當他將所有精力用在進攻安慶上後,安慶一役大捷,太平軍亡三萬餘人,老對手陳玉成的主力損失慘重。

正因為攻克了安慶,湘軍才處在了優勢地位,而太平軍後期名將李秀成則處於不利形勢,並形成了獨木難撐的局麵。

戰略上的慎重

戰略上的慎重,也是曾國藩無數次取得決勝局的重要原因之一。

1853年9月到11月三個月間,清廷總共向曾國藩下了兩道諭旨,讓其增援湖北武漢。12月,清廷又令他率領船炮去安徽救援。曾國藩猶豫了,因為9月湘軍才移駐衡陽,所謂湘軍也隻是一些沒多少打仗經驗的兵勇。當他在10月創建湘軍陸師後,11月又籌建了水師,所以軍隊根本就缺少係統的訓練。

如果貿然出兵,麵對兵多將廣、戰鬥力強的太平軍,豈不是以卵擊石嗎?即使自己率領船炮增援,也無法和千船百舸的太平軍水師抗衡。

於是,他打定主意,出兵的前提就是:船要精工良木、堅固耐用;炮要不惜重金購買的洋炮;兵沒有練上兩個月就絕不可出征。正如他所說,“劍戟不利不可以斷割,毛羽不豐不可以高飛”,“斷不敢招集烏合,倉卒成行,又蹈六月援江之故轍。雖蒙糜餉之譏,獲逗留之咎,亦不敢辭”。

而正因為他連拒君令,直言不能草率出兵的原因,才讓做足了準備的湘軍越來越強大。由於準備充分,在1854年9月他就攻取了武漢,兩年後又攻破了安慶,之後在湖南停留幾個月招募新兵,隨即又沿江東下,越戰越勇,最後進駐南京外圍的雨花台。

在雨花台,曾國藩和李秀成派出的楊輔清大軍作戰時,他意識到對方兵力很強,就說:“賊勢猶盛,不可遽圖,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然而,他的弟弟曾國荃卻不同意他的意見,並執意要打。曾國藩耐心勸說:“弟軍合水師不滿二萬,孤軍深入,諸將帥皆以為不可,人人代為危慮。”

曾國藩的遠見又發揮了作用,因為那場戰爭如果沒有援兵的到來,曾國荃很可能會全軍覆沒,由此也可以看出曾國藩戰略謹慎的好處。

曾國藩的戰略謹慎還體現在他的“設防”上。

1865年6月,曾國藩在剿撚時,不僅在撚軍的根據地周圍建營紮寨,而且還設立了河防。

河防就是在運河沿岸構建長牆和堡壘,控製撚軍的活動範圍,同時防止撚軍進入京城周圍或“齊、蘇膏腴之地”。

設立河防後,他還接受了劉銘傳的建議“挖壕守之”。

這樣曾國藩就為湘軍設立了牢固的三角形戰區,實施他“以靜製動”的穩慎戰略。當然,結果是麵對固若金湯的湘軍,撚軍手足無措,在撚軍露出破綻後,曾國藩瞅準時機,將撚軍打了個落花流水。

以上看了曾國藩的決勝戰略,那麼,他的戰術又都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