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曾國藩想到了利用洋人,但並未想到,最終會被洋人利用了。
曾國藩的“利用”想法果然有效,因為法國專使答應協助清軍鎮壓太平天國,而太平天國的洪秀全仿佛也向洋人屈服了,答應一年之內不進上海及其附近百裏以內的地方。
之後,太平天國的李秀成再度進攻上海時,江蘇巡撫再度提出“借夷助剿”的建議。此時的曾國藩意識到洋人不是好利用的,於是在給皇帝的奏折中明確地說:“借洋兵以助守上海,共保華、洋人之財則可,借洋兵以助剿蘇州,代複中國之疆土則不可。”
曾國藩能借洋人助守上海,是因為他知道自己的湘軍沒有實力來守上海;但若借助洋人的力量來收複領地是萬萬不可的。
因為有著很強的政治敏銳性的他意識到,英法軍隊如果進入內地作戰,則是無人可以來駕馭和控製的。一旦這些洋人深入中國內地,並且占據要地賴著不走,那可真就成了“偷雞不成反蝕一把米”了。所以在他得知江浙官員請求洋人代收南京、蘇杭等地時,非常氣憤和反感,並說:“中華之難,中華當之。在皇上有自強之道,不因艱虞而求助於海邦;在臣等有當盡之職,豈輕借兵而詒譏於後世?”
此時的曾國藩越來越清楚,中國必須自強。
怕洋人參與得越來越多,曾國藩反複叮囑在上海和洋兵一起守城的李鴻章,讓他以湘軍為主,洋兵為輔,不能讓洋人喧賓奪主。同時還告誡他,一定要有主見,不能受製於洋人,作戰一定要勇敢,不能被洋人看不起,等等。
曾國藩的這些舉動,完全是出自“既要利用洋人,又要積極防範”的考慮。
爭回中國海軍大權
1861年底,為了自強,也為了發展水師,曾國藩向清政府上奏疏,稱要購置外國船炮,建立近代化海軍。在奏疏中,他特別指出,這支艦隊必須“操縱自如,指揮由我”。每隻船上隻能“酌留外洋三四人,令其習槍習火”。
時任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的英國人李泰國受托承辦此事,並違背清政府的旨意,擅自和英國皇家上校謝拉德?阿斯本簽訂了合同,規定由阿斯本擔任艦隊總司令,阿斯本隻執行由李泰國轉達的中國皇帝的命令,而不執行“經由其他途徑傳達之任何諭旨”。阿斯本認為不能滿意的命令,李泰國也答應拒絕代為中轉等,完全暴露了他們企圖控製中國海軍的陰謀和野心。
麵對合同裏“事事欲由阿斯本專主,不肯聽命於中國,尤為不諳體製,難以照辦”的字眼,清政府當然不願意,要艦隊歸中國政府管轄,阿斯本則堅決拒絕,還稱如果讓艦隊歸中國政府管理,他情願把艦隊帶回英國,他的主張得到了英國政府的支持。
此時南京即將收複,艦隊之事迫在眉睫,清政府準備妥協。
此時的曾國藩想到了利用洋人,但並未想到,最終會被洋人利用了。
曾國藩的“利用”想法果然有效,因為法國專使答應協助清軍鎮壓太平天國,而太平天國的洪秀全仿佛也向洋人屈服了,答應一年之內不進上海及其附近百裏以內的地方。
之後,太平天國的李秀成再度進攻上海時,江蘇巡撫再度提出“借夷助剿”的建議。此時的曾國藩意識到洋人不是好利用的,於是在給皇帝的奏折中明確地說:“借洋兵以助守上海,共保華、洋人之財則可,借洋兵以助剿蘇州,代複中國之疆土則不可。”
曾國藩能借洋人助守上海,是因為他知道自己的湘軍沒有實力來守上海;但若借助洋人的力量來收複領地是萬萬不可的。
因為有著很強的政治敏銳性的他意識到,英法軍隊如果進入內地作戰,則是無人可以來駕馭和控製的。一旦這些洋人深入中國內地,並且占據要地賴著不走,那可真就成了“偷雞不成反蝕一把米”了。所以在他得知江浙官員請求洋人代收南京、蘇杭等地時,非常氣憤和反感,並說:“中華之難,中華當之。在皇上有自強之道,不因艱虞而求助於海邦;在臣等有當盡之職,豈輕借兵而詒譏於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