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告台灣同胞書》中“我們寄希望於1700萬台灣人民,也寄希望於台灣當局”這句話印象很深。因為後來有許多台灣同胞反映,應該把工作重點放在台灣人民身上。小平同誌善於傾聽不同意見,他一貫都是一切從實際出發,他建議增加一個“更”字,即更寄希望於台灣人民。這一字值千斤啊,非常重要。後來中央領導同誌多次接見台灣同胞,小平同誌、鄧大姐(鄧穎超,當時是中央對台領導小組組長)都親自接見台灣同胞,親自做台灣同胞的工作。鄧大姐在1980年全國政協致台灣同胞春節慰問信中,特別提到了要更寄希望於台灣人民,反響很好,影響深遠。後來小平同誌還對我們說,要好好學習鄧大姐的“春節慰問信”,要認真體會,深入研究,多做台灣人民工作,讓台灣同胞了解我們的政策,增進兩岸人民間的親情。
1981年9月3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在同新華社記者的談話中,進一步闡述了台灣回歸祖國、實現和平統一的九條方針政策,明確提出,祖國統一後,台灣可以建立特別行政區。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葉九條”。
1982年1月11日,小平同誌在一次談話中說:“九條方針是以葉劍英委員長名義提出來的,實際就是‘一個國家,兩種製度’。”
1983年6月21日,鄧小平在會見民主柬埔寨領導人時,就中國統一的問題闡述了“一個中國,不同製度”的設想,他說:“在一個統一的國家內,有不同的社會製度,這是史無前例的。實際上,真正統一了,台灣一個製度,香港一個製度,大陸一個製度。大陸是社會主義製度。
1983年6月26日,小平同誌在北京會見美國新澤西州西東大學教授楊力宇時,談到實現中國大陸和台灣和平統一的一些設想。
小平同誌說,問題的核心是祖國統一。和平統一已成為國共兩黨的共同語言。但不是我吃掉你,也不是你吃掉我。我們希望國共兩黨共同完成民族統一,大家都對中華民族作出貢獻。
小平同誌不讚成台灣“完全自治”的提法,他指出:自治不能沒有限度,既有限度就不能“完全”。“完全自治”就是“兩個中國”,而不是一個中國。製度可以不同,但在國際上代表中國的,隻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我們承認台灣地方政府在對內政策上可以搞自己的一套。台灣作為特別行政區,雖是地方政府,但同其他省市的地方政府以至自治區不同,可以有其他省市自治區所沒有而為自己所獨有的某些權力,條件是不能損害統一的國家利益。
祖國統一後,台灣特別行政區可以有自己的獨立性,可以實行同大陸不同的製度。司法獨立,終審權不需在北京。台灣還可以有自己的軍隊,隻是不能構成對大陸的威脅。大陸不派人駐台,不僅軍隊不去,行政人員也不去。台灣的黨、政、軍等係統,都由台灣自己來管。中央政府還要給台灣留出名額。
我對《告台灣同胞書》中“我們寄希望於1700萬台灣人民,也寄希望於台灣當局”這句話印象很深。因為後來有許多台灣同胞反映,應該把工作重點放在台灣人民身上。小平同誌善於傾聽不同意見,他一貫都是一切從實際出發,他建議增加一個“更”字,即更寄希望於台灣人民。這一字值千斤啊,非常重要。後來中央領導同誌多次接見台灣同胞,小平同誌、鄧大姐(鄧穎超,當時是中央對台領導小組組長)都親自接見台灣同胞,親自做台灣同胞的工作。鄧大姐在1980年全國政協致台灣同胞春節慰問信中,特別提到了要更寄希望於台灣人民,反響很好,影響深遠。後來小平同誌還對我們說,要好好學習鄧大姐的“春節慰問信”,要認真體會,深入研究,多做台灣人民工作,讓台灣同胞了解我們的政策,增進兩岸人民間的親情。
1981年9月3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在同新華社記者的談話中,進一步闡述了台灣回歸祖國、實現和平統一的九條方針政策,明確提出,祖國統一後,台灣可以建立特別行政區。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葉九條”。
1982年1月11日,小平同誌在一次談話中說:“九條方針是以葉劍英委員長名義提出來的,實際就是‘一個國家,兩種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