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5月,在六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使用了“一個國家,兩種製度”的提法,報告在講到解決台灣問題的構想時是這樣說的:“從國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發,鑒於曆史的經驗和台灣的現實,我們提出了祖國統一之後可以實行‘一個國家、兩種製度''的設想。我們的各項建議和設想,都是誠心誠意的,通情達理的。對於台灣當局任何有利於海峽兩岸同胞接觸來往、增進了解和有利於祖國統一的言行,我們都將表示讚賞。”“我們認為,隻要在和平統一問題上國共兩黨具有共同語言,一切事情都好商量;台灣問題早解決比晚解決好。任何猶豫、拖延,都是違背民心民意的,希望台灣當局鄭重考慮。”
從此,中國共產黨解決台灣、香港問題,實現祖國統一的構想,經過鄧小平高度概括以後,又經過全國人大會議的通過,“一國兩製”的提法具有了法律效力。
這次全國人大召開後一個多月,鄧小平在會見香港工商界訪京團和香港知名人士鍾士元等人時,更具體地解釋和闡述了“一個國家,兩種製度”的構想。他說:“我們的政策是實行‘一個國家,兩種製度'',具體說,就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內,10億人口的大陸實行社會主義製度,香港、台灣實行資本主義製度。近幾年來,中國一直在克服‘左''的錯誤,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來製定各方麵工作的政策。經過5年半,現在已經見效了。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才提出用‘一個國家,兩種製度''的辦法來解決香港和台灣問題。”
他還說:“‘一個國家,兩種製度'',我們已經講了很多次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己通過了這個政策。有人擔心這個政策會不會變,我說不會變。核心的問題是這個政策對不對。如果是對的,就變不了。如果政策不對,就可能變。中國現在實行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經濟的政策,有誰改得了?如果改了,中國80%的人的生活就要下降,我們就會喪失這80%的人心。因此決定的因素是政策對不對。我們的路走對了,人民讚成,就變不了。”
1984年,是鄧小平人生的第80個年頭,進入晚年的鄧小平提出“一國兩製”的戰略構想,正是他對祖國、對曆史的一種交代。
楊斯德說,我們做實際工作的人感覺到小平同誌“一國兩製”思想不僅站得高,而且具有可操作性。我認為“一國兩製”思想的形成,是小平同誌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普遍原理,實事求是地解決曆史遺留問題的偉大創造。我記得小平同誌曾經說過,解決曆史遺留問題必須結合實際,不讓步、不妥協就談不成。但讓步、妥協要講原則性,這是我們的立場。立場就是國家必須統一,必須是一個中國。基礎是統一,核心是一個中國。
“一國兩製”的提出,也得到了海外華人的支持和國際輿論的讚賞。國際社會認為小平同誌“一國兩製”的構想是一個創造,不僅適合國內遺留的曆史問題,也適合解決國際爭端。
小平同誌“一國兩製”思想提出後,政治上震動很大。這一點,我感觸頗深。我記得小平同誌的這一觀點提出後,台灣當局就宣布結束動亂戡亂時期的戒嚴令、各種法令,允許台灣老兵回大陸探親,兩岸30多年的隔絕狀態也因此被打破,我們與台灣醞釀著如何實現國共第三次合作。這一切都是很了不起啊。想想30多年兩岸隔絕,而這一下子兩岸可以相互來往,相互增進了解,這本身就是一大進步,意義深遠。
小平同誌不僅提出了“一國兩製”的偉大構想,而且還親自宣講他的這一思想。我親聆他經常地、反複地向外賓、向關心祖國統一的各界朋友闡述“一國兩製”的內涵和深刻意義。他除了親自做台灣同胞的工作外,還針對台灣出現的新問題,及時給黨內作指示,提出具體的對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