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身體力行宣講對台政策(1 / 3)

1987年3月25日,中共中央領導人經研究決定,以楊尚昆的名義致函蔣經國,並由沈誠秘密轉至台灣,邀請國民黨派代表到北京舉行和平談判。中共中央致蔣經國的密函對促進兩岸關係互動起了催化作用,蔣經國於7月14日宣布廢除在台灣實施長達38年的“戒嚴體製”,接著又開放兩岸民間人員往來,陸續對大陸做了適度的開放。同年12月7日,蔣經國約見沈誠,告訴他“下一撥正式去北京的人選,大概在下個月初的黨中常會中做決定”。但是,由於蔣經國突然去世,使本來已經著手進行的兩岸和談忽告中止。

楊斯德說,蔣經國去世時,我們以中共中央的名義,根據小平同誌的指示發唁電給經國先生。肯定他兩條:一是他堅持一個中國;二是他反對台灣獨立。對他作了這樣一個肯定,這在台灣引起很大震動,認為中共做事情合情合理。

鄧小平極其耐心地做蔣經國等上層領導集團的工作,同時,他又廣泛地做台灣同胞的工作。他還創造性地發展了毛澤東統一戰線理論,提出一切擁護祖國統一、反對民族分裂的炎黃子孫都是愛國者,新時期的統一戰線應當成為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的廣泛聯盟。從1979年至1981年,中共中央先後發出4個文件,落實對國民黨起義與投誠人員、去台人員家屬、在大陸台胞等各方麵的政策,明確規定對他們要“愛國一家、既往不咎、一視同仁、量才錄用、妥善安置”。在鄧小平的關懷下,1981年底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成立,發揮了“台胞之家”和聯係兩岸同胞的橋梁作用。

鄧小平在日理萬機的繁忙工作中,還不辭辛勞地親自接見台灣同胞,闡釋“和平統一、一國兩製”的方針。1989年他從黨和國家的領導崗位上退下來以後,仍然以高度的曆史責任感聽取對台工作彙報,會見台灣同胞和海外僑胞,繼續關注著祖國的統一大業。鄧小平情真意切地說:我們都是炎黃子孫,祖國要統一,不統一就沒有出路。不少島內外人士原來心存疑慮,而受到鄧小平一次乃至多次接見後,對祖國統一方針和政策豁然開朗,從此成為“和平統一、一國兩製”的衷心擁護者。

楊斯德回憶:我記得台灣的美籍華人熊介教授得了中風,他知道後,馬上指示我們告訴衛生部想辦法研究治他這個病。我們和衛生部研究,指定中醫專家研究配藥,然後將配好的藥一箱一箱地往美國紐約送。熊介教授吃了一段時間以後,完全好了。所以,他對小平同誌非常感激,特地來北京感謝小平同誌。他認為小平同誌不僅關心上層人士,而且對一般的教授,一般的群眾也關心。但是,小平同誌最大的關心是要使台灣同胞懂得台灣同胞的利益與大陸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是不矛盾的。小平還說,這個誤解是暫時的。

1987年3月25日,中共中央領導人經研究決定,以楊尚昆的名義致函蔣經國,並由沈誠秘密轉至台灣,邀請國民黨派代表到北京舉行和平談判。中共中央致蔣經國的密函對促進兩岸關係互動起了催化作用,蔣經國於7月14日宣布廢除在台灣實施長達38年的“戒嚴體製”,接著又開放兩岸民間人員往來,陸續對大陸做了適度的開放。同年12月7日,蔣經國約見沈誠,告訴他“下一撥正式去北京的人選,大概在下個月初的黨中常會中做決定”。但是,由於蔣經國突然去世,使本來已經著手進行的兩岸和談忽告中止。

楊斯德說,蔣經國去世時,我們以中共中央的名義,根據小平同誌的指示發唁電給經國先生。肯定他兩條:一是他堅持一個中國;二是他反對台灣獨立。對他作了這樣一個肯定,這在台灣引起很大震動,認為中共做事情合情合理。

鄧小平極其耐心地做蔣經國等上層領導集團的工作,同時,他又廣泛地做台灣同胞的工作。他還創造性地發展了毛澤東統一戰線理論,提出一切擁護祖國統一、反對民族分裂的炎黃子孫都是愛國者,新時期的統一戰線應當成為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的廣泛聯盟。從1979年至1981年,中共中央先後發出4個文件,落實對國民黨起義與投誠人員、去台人員家屬、在大陸台胞等各方麵的政策,明確規定對他們要“愛國一家、既往不咎、一視同仁、量才錄用、妥善安置”。在鄧小平的關懷下,1981年底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成立,發揮了“台胞之家”和聯係兩岸同胞的橋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