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理浩這次來訪後,中國政府把解決香港問題提上了議事日程。小平同誌指示廖承誌:香港問題已經擺上日程,我們必須有一個明確的方針和態度。請各有關部門研究,提出材料和方案,供中央參考。
1981年4月3日上午,小平同誌在北京會晤來訪的英國外交大臣卡林頓,除了重申對麥理浩講過的那番話以外,還通報了全國人大常委會1981年元旦《告台灣同胞書》和將要宣布的對台方針要點,建議英方研究中國對台灣的新政策。小平同誌在回答如何繼續保持香港的穩定和繁榮的問題時指出:他們的生活方式、政治製度不變,這是我們的一項長期政策,而非權宜之計。對這個問題我們可以鄭重地說,我在1979年同麥理浩爵士談話時所作的保證,是中國政府正式的立場,是可以信賴的;可以告訴香港的投資者,放心好了。
1982年2月,胡耀邦在粵閩工作座談會上談到準備應付未來香港的複雜工作時也透露:現在我們除了實行經濟上對外開放的政策之外,還要在不遠的將來,用另一種方式,即一個國家容許兩種社會製度的方式,去解決統一台灣和收複香港、澳門主權的問題。這是我們在新的曆史條件下應當采取的正確方針。
這之後不久,在調查研究的基礎,國務院港澳辦公室向中央上報了以“一國兩製”方針為核心的關於解決香港問題的12條方針政策。文件草擬出後小平同誌批示:“我看可以。茲事體大,建議政治局討論。”後來中國對香港的12條基本方針政策,就是在此基礎上經過反複修改後形成的,並寫進了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這樣,以“一國兩製”構想解決香港問題的戰略定了下來,並初步提出了具體的方針政策。
雖然“一國兩製”的構想已經充分照顧到了英國的利益,但並不是我們某些人設想的那樣,英國人就欣然接受了“一國兩製”。相反,談判之初,英國人是不打算交還香港的。據周南回憶,在談判過程中,周南幾次同英國談判團團長講,按照“一國兩製”的方針,香港問題解決後,將來英國在香港的利益我們還是給予保護的。他們當時唱高調:“英國有什麼利益?英國在香港毫無利益。”撒切爾夫人甚至聲稱:“英國從來沒有從香港拿走一個便士”。她說:“我完全是為香港人謀福利。”這當然是自欺欺人之談。到了1995年,當時的英國首相梅傑才講了真話:“英國在香港有巨大的經濟利益,其直接投資在900億至1000億英鎊之間。”1982年9月23日,撒切爾夫人首次訪華。當時,號稱“鐵娘子”的撒切爾夫人剛剛打勝了馬島戰爭,從阿根廷手中奪過了馬爾維納斯群島。撒切爾夫人到北京之前先到了東京,把英國駐華大使柯利達叫到東京,令他對中國領導人曉以厲害,讓中國不要收回香港。撒切爾夫人內閣的外交大臣傑弗裏?豪在回憶錄《效忠的矛盾》一書中提到了當時撒切爾夫人所持的“強硬”態度:“她對於主權的想法,不可避免地受到與福克蘭群島(即馬爾維納斯群島—作者注)相類似事件的影響……她想迫使中國方麵同意由英國在1997年後繼續管理整個香港……她認為她所能做的最大讓步是給予中國以名義上的主權。”撒切爾夫人是想以主權換治權,名義上可以把主權還給中國,將來香港換一麵旗幟,“米字旗”下來“五星紅旗”上去,但實際上還由英國繼續管治。
麥理浩這次來訪後,中國政府把解決香港問題提上了議事日程。小平同誌指示廖承誌:香港問題已經擺上日程,我們必須有一個明確的方針和態度。請各有關部門研究,提出材料和方案,供中央參考。
1981年4月3日上午,小平同誌在北京會晤來訪的英國外交大臣卡林頓,除了重申對麥理浩講過的那番話以外,還通報了全國人大常委會1981年元旦《告台灣同胞書》和將要宣布的對台方針要點,建議英方研究中國對台灣的新政策。小平同誌在回答如何繼續保持香港的穩定和繁榮的問題時指出:他們的生活方式、政治製度不變,這是我們的一項長期政策,而非權宜之計。對這個問題我們可以鄭重地說,我在1979年同麥理浩爵士談話時所作的保證,是中國政府正式的立場,是可以信賴的;可以告訴香港的投資者,放心好了。
1982年2月,胡耀邦在粵閩工作座談會上談到準備應付未來香港的複雜工作時也透露:現在我們除了實行經濟上對外開放的政策之外,還要在不遠的將來,用另一種方式,即一個國家容許兩種社會製度的方式,去解決統一台灣和收複香港、澳門主權的問題。這是我們在新的曆史條件下應當采取的正確方針。
這之後不久,在調查研究的基礎,國務院港澳辦公室向中央上報了以“一國兩製”方針為核心的關於解決香港問題的12條方針政策。文件草擬出後小平同誌批示:“我看可以。茲事體大,建議政治局討論。”後來中國對香港的12條基本方針政策,就是在此基礎上經過反複修改後形成的,並寫進了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這樣,以“一國兩製”構想解決香港問題的戰略定了下來,並初步提出了具體的方針政策。
雖然“一國兩製”的構想已經充分照顧到了英國的利益,但並不是我們某些人設想的那樣,英國人就欣然接受了“一國兩製”。相反,談判之初,英國人是不打算交還香港的。據周南回憶,在談判過程中,周南幾次同英國談判團團長講,按照“一國兩製”的方針,香港問題解決後,將來英國在香港的利益我們還是給予保護的。他們當時唱高調:“英國有什麼利益?英國在香港毫無利益。”撒切爾夫人甚至聲稱:“英國從來沒有從香港拿走一個便士”。她說:“我完全是為香港人謀福利。”這當然是自欺欺人之談。到了1995年,當時的英國首相梅傑才講了真話:“英國在香港有巨大的經濟利益,其直接投資在900億至1000億英鎊之間。”1982年9月23日,撒切爾夫人首次訪華。當時,號稱“鐵娘子”的撒切爾夫人剛剛打勝了馬島戰爭,從阿根廷手中奪過了馬爾維納斯群島。撒切爾夫人到北京之前先到了東京,把英國駐華大使柯利達叫到東京,令他對中國領導人曉以厲害,讓中國不要收回香港。撒切爾夫人內閣的外交大臣傑弗裏?豪在回憶錄《效忠的矛盾》一書中提到了當時撒切爾夫人所持的“強硬”態度:“她對於主權的想法,不可避免地受到與福克蘭群島(即馬爾維納斯群島—作者注)相類似事件的影響……她想迫使中國方麵同意由英國在1997年後繼續管理整個香港……她認為她所能做的最大讓步是給予中國以名義上的主權。”撒切爾夫人是想以主權換治權,名義上可以把主權還給中國,將來香港換一麵旗幟,“米字旗”下來“五星紅旗”上去,但實際上還由英國繼續管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