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多年來兩岸交流交往取得了長足發展
1949年後,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海峽兩岸在長達40多年的時間裏處於隔絕狀態,隻有極少量的、秘密的人員往來,根本談不上交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央製定了“和平統一、一國兩製”對台基本方針,開啟了兩岸交流的新時期。
從上個世紀80年代初開始,我陸續在沿海建立了台灣漁船停泊點和漁民接待站,台灣漁民前來避風、加油、補給,進行小額貿易,也有的回原籍探親,人員往來邁出了第一步。尤為可喜的是,我黨對台方針政策在台灣各界人士中產生了積極的響應,一些人士衝破台灣當局禁令,兩岸學者在海外開始了初步接觸和交流。1982年4月,芝加哥“辛亥革命與民國成立七十年後的回顧”研討會,胡繩,秦孝儀見麵,討論平和,氣氛融洽。在我黨對台方針政策的影響下,台灣當局迫於形勢的變化和內外壓力,不得不於1987年底開放台灣民眾赴大陸探親。中央認為應抓住這一曆史時機,打開與台灣各界人士交流合作的渠道,決定敞開大門,歡迎台灣各界各階層人士來祖國大陸旅遊觀光和進行各項交流。一時間,老兵探親,絡繹於途,兩岸親情,感傷於世。但是兩岸交流基本上也僅限於此。也就是說,隻有台灣民眾來,來大陸也隻能是探親或旅遊,而大陸人士極難赴台交流。當然,由於台灣當局的“三不”政策不得人心,民眾總是試圖突破和拋棄這些政策。如1987年,淩峰拍攝“八千裏路雲和月”。1989年6月,中科院地理所趙鬆喬首次實現大陸人員赴台交流。1990年,台灣當局允許6人赴台,1991年允許27人赴台。台灣當局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後,對大陸人員赴台的限製逐步放寬。1992年初,中國科協在台舉辦“敦煌古代科技展”,是大陸首次在台舉辦展覽,觀眾達50萬人次之多。是年5月,大陸第一個3人以上的文藝團組——中央民族歌舞團楊麗萍等3人應邀赴台演出。同年,分別具有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身份的張存皓、吳階平兩位著名專家應邀赴台,突破了台灣當局對大陸赴台人員實行歧視性身份限製的政策(此前許文思、錢偉長赴台受阻)。大陸18名記者赴台,實現了兩岸新聞界的雙向交流。此後,中央芭蕾舞團、上海昆劇團、中國京劇院、北京京劇院、中央樂團等文藝團體相繼赴台演出,在島內引起熱烈反響。
在我黨對台方針政策的影響下,短短幾年,兩岸交流受其強韌的內在動力的驅使,以不可阻遏之勢,走上了快速發展之路。盡管自1995年以來,每當兩岸關係出現良好發展態勢時,從李登輝到陳水扁總是跳出來加以破壞,但兩岸交流並未停滯不前,而是始終向前發展。截止2002年底,來祖國大陸的台灣居民累計2742萬人次(2002年為316萬人次),實際來過大陸的台胞521萬人,大陸赴台人員總數累計77萬人次(2002年近14萬人次),其中赴台從事各項交流、考察共計16866項,12.8萬人次(2002年為4300多項,38000多人次)。
二、20多年來兩岸交流交往取得了長足發展
1949年後,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海峽兩岸在長達40多年的時間裏處於隔絕狀態,隻有極少量的、秘密的人員往來,根本談不上交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央製定了“和平統一、一國兩製”對台基本方針,開啟了兩岸交流的新時期。
從上個世紀80年代初開始,我陸續在沿海建立了台灣漁船停泊點和漁民接待站,台灣漁民前來避風、加油、補給,進行小額貿易,也有的回原籍探親,人員往來邁出了第一步。尤為可喜的是,我黨對台方針政策在台灣各界人士中產生了積極的響應,一些人士衝破台灣當局禁令,兩岸學者在海外開始了初步接觸和交流。1982年4月,芝加哥“辛亥革命與民國成立七十年後的回顧”研討會,胡繩,秦孝儀見麵,討論平和,氣氛融洽。在我黨對台方針政策的影響下,台灣當局迫於形勢的變化和內外壓力,不得不於1987年底開放台灣民眾赴大陸探親。中央認為應抓住這一曆史時機,打開與台灣各界人士交流合作的渠道,決定敞開大門,歡迎台灣各界各階層人士來祖國大陸旅遊觀光和進行各項交流。一時間,老兵探親,絡繹於途,兩岸親情,感傷於世。但是兩岸交流基本上也僅限於此。也就是說,隻有台灣民眾來,來大陸也隻能是探親或旅遊,而大陸人士極難赴台交流。當然,由於台灣當局的“三不”政策不得人心,民眾總是試圖突破和拋棄這些政策。如1987年,淩峰拍攝“八千裏路雲和月”。1989年6月,中科院地理所趙鬆喬首次實現大陸人員赴台交流。1990年,台灣當局允許6人赴台,1991年允許27人赴台。台灣當局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後,對大陸人員赴台的限製逐步放寬。1992年初,中國科協在台舉辦“敦煌古代科技展”,是大陸首次在台舉辦展覽,觀眾達50萬人次之多。是年5月,大陸第一個3人以上的文藝團組——中央民族歌舞團楊麗萍等3人應邀赴台演出。同年,分別具有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身份的張存皓、吳階平兩位著名專家應邀赴台,突破了台灣當局對大陸赴台人員實行歧視性身份限製的政策(此前許文思、錢偉長赴台受阻)。大陸18名記者赴台,實現了兩岸新聞界的雙向交流。此後,中央芭蕾舞團、上海昆劇團、中國京劇院、北京京劇院、中央樂團等文藝團體相繼赴台演出,在島內引起熱烈反響。
在我黨對台方針政策的影響下,短短幾年,兩岸交流受其強韌的內在動力的驅使,以不可阻遏之勢,走上了快速發展之路。盡管自1995年以來,每當兩岸關係出現良好發展態勢時,從李登輝到陳水扁總是跳出來加以破壞,但兩岸交流並未停滯不前,而是始終向前發展。截止2002年底,來祖國大陸的台灣居民累計2742萬人次(2002年為316萬人次),實際來過大陸的台胞521萬人,大陸赴台人員總數累計77萬人次(2002年近14萬人次),其中赴台從事各項交流、考察共計16866項,12.8萬人次(2002年為4300多項,38000多人次)。
三、兩岸交流交往的內容、特點和基本經驗
兩岸交流交往的內容主要是以下兩個方麵:
(一)開展交流活動
一是文化領域的交流。海峽兩岸同文同種,文化交流曆來是兩岸交流的重要內容,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曆來是兩岸交流的主旋律。兩岸文化交流團組多,規模大,社會知名度較高,吸引媒體和民眾,社會反響較大。兩岸藝術交流涉及音樂、舞蹈、美術、戲劇、文物、電影、電視等多個藝術門類,繁榮了文化市場,促進了藝術水平的提高,為兩岸民眾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精神產品。兩岸水乳一脈,民俗相近,宗教和民俗交流熱絡。1997年福建湄州媽祖金身巡台、2002年陝西法門寺佛指舍利赴台供奉,都引起了極大轟動。兩岸圖書出版界的交流不斷深入,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二是教育領域的交流。兩岸教師之間的交流主要是進行教學的考察、觀摩和舉辦各個學科的研討會,同時大學教師之間的應邀講學和短期進修也呈增多之勢。大中小學生的交流構成了兩岸教育交流的主要內容。大陸絕大多數省市接待了逐年增多的台灣學生交流團組,各種各樣的夏令營、冬令營、研習營不勝枚舉。大陸選派了許多優秀的學生組團到祖國的寶島參訪,展示了大陸學生的良好素質和精神風貌。這些活動使兩岸學生實地了解了祖國壯麗河山、悠久曆史、風土人情、社會發展狀況,親身感受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了相互之間的感情。三是科技領域的交流。兩岸科技發展各有所長,優勢互補。大陸建立起了較為完整的科學技術體係,特別是在基礎研究和高技術研究方麵,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台灣在科學技術成果商品化和開發應用方麵建樹頗多,尤其是在科技與產業、市場的結合上,走出了自己的路子。正因為如此,兩岸科技界的交流務實而有效。大陸科技界已超過7000人次赴台交流,來大陸參訪的台灣科技界人士也逐年增多。兩岸科技界已多次舉辦過多個領域、學科的研討會,內容涉及地震、環境、氣象、海洋、核能、測量,以及產業科技等,專業水平高,成果豐富。隨著交流的深入,兩岸科技界愈來愈重視將科技合作研究與產業合作開發相結合,大陸每年都有數十位科技專家赴台進行短期或長期的合作研究,台灣科技專家來大陸開展研究也有了良好的開端,兩岸科技合作研究的項目逐年增加。四是醫療衛生領域的交流。大陸有眾多醫科、藥科大專院校,有強大的教學科研隊伍,基礎研究紮實,臨床經驗豐富,特別是中醫藥領域優勢明顯。多年來,大力推動兩岸多種形式的醫療衛生交流,注意發揮祖國傳統醫學的優勢,為兩岸民眾服務,取得了積極的效果。通過兩岸中醫藥界的交流與合作,展示了祖國傳統醫學的魅力,擴大了中醫藥在島內的影響,也吸引了愈來愈多的台灣青少年到大陸中醫院校學習。五是體育領域的交流。10多年來,兩岸體育交流頻繁。台灣體育界人士多次組團來大陸參加全國運動會的單項比賽、少數民族運動會等,在大陸各地舉辦的多種體育項目的競賽場上,經常可以看到台灣運動員的身影。大陸充分發揮在競技體育方麵的優勢,積極推動兩岸體育交流。特別是選派若幹體育運動強隊和一些著名運動員,其中包括奧運金牌運動員入島交流,深受台灣民眾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