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羅丹得到的啟示(奧地利)斯蒂芬·茨威格(2 / 2)

——方敬 譯

人物介紹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奧地利作家。出身於富裕的猶太工廠主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在瑞士與羅曼·羅蘭等從事反戰活動。1928年應邀訪問蘇聯,結識高爾基。1938年流亡英國,並加入英國國籍。1941年到巴西定居,次年與妻子一同自殺於寓所。除了著名的中短篇小說《初次的經曆》、《感情的混亂》、《象棋的故事》等以外,還寫有巴爾紮克、羅曼·羅蘭等人的傳記和關於司湯達、狄更斯等作家的論述,以及一些旅行隨筆。他的散文類作品,感情真切濃烈,描摹細膩微妙。

背景掃描 羅丹及其藝術成就

奧古斯特·羅丹(1840—1917),法國著名雕塑家。十四歲學畫,學雕塑,1875年遊意大利,深受米開朗基羅作品的啟發,從而確立了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他的《青銅時代》、《思想者》、《雨果》、《加萊義民》和《巴爾紮克》等作品都有新的創造,曾受到法國學院派的抨擊。包含著186件雕塑的《地獄之門》的設計,即因當時官方阻撓而未能按計劃實現,隻完成《思想者》、《吻》、《夏娃》等部分作品。善於用豐富多樣的繪畫性手法塑造出神態生動富有力量的藝術形象。生平作了許多速寫,別具風格,並有《藝術論》傳世。

羅丹在歐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詩人但丁在歐洲文學史上的地位。羅丹和他的兩個學生馬約爾和布德爾,被譽為歐洲雕刻“三大支柱”。對於現代人來說,他是舊時期(古典主義時期)的最後一位雕刻家,又是新時期(現代主義時期)最初一位雕刻家。他的一隻腳留在古典派的庭院內,另一隻腳卻已邁過現代派的門坎兒。可以說,羅丹用他在古典主義時期鍛煉得成熟而有力的雙手,用他不為傳統束縛的創造精神,為新時代打開了現代雕塑的大門。

羅丹不僅是一位雕塑大師,同時又是一位偉大的老師。他的學生或者助手,哪怕是僅僅有過交往,都在藝術上深受羅丹的影響。但羅丹作為先生從不在藝術觀點上束縛學生們,因此他的學生都能成熟為具有自己的獨特風格而脫穎而出。他們學習的是羅丹的創造精神,所以其中出類拔萃者甚多,有些日後與老師齊名。

羅丹的一生是被人攻擊和嘲諷、同時亦為人理解和支持的一生。但他始終以一種偉大的人格正確地麵對這一切。羅丹一生攀登,並終於登上米開朗基羅之後的又一高峰。羅丹堅信“藝術即感情”。他的全部作品都證明了這一觀念,都深刻揭示了人類的豐富情感。以此而論,羅丹是最傑出的浪漫主義雕刻大師。然而,他的偉大,還在於他的深刻思想:他沒有浪漫派中容易見到的那些弊病,如膚淺的熱情,空洞的誇張,虛假的內涵。他偏愛悲壯的主題,善於從殘破中發掘出力與美。這使他的藝術具備博大精深的品格,既動人之情,又啟人之思,使我們得以神遊於心靈的波濤,生命的奧義,宇宙的玄遠,創造的神奇。由此觀之,羅丹又超越了浪漫主義,超越了門戶派別,超越了時代和區域,成為曆史星河中一顆璀璨的巨星。他同情底層勞動人民,熱愛自己的祖國,將其畢生投入到對藝術執著追求和人生種種痛苦的苦苦思索中去。他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創作了一種全新的藝術手法。他的作品所體現出的思想和精神魅力,永遠帶給人以深沉的美,啟迪著人們不停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