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終於進了大門,慢慢沿著小徑走去。不一會兒,他踏上通向門廊的三步石級,敲了敲門。一會兒,他聽到客廳的腳步聲,門開了,一個婦女站在他麵前。
霎時,他感到很大的失望和懊喪,深悔來此一行。他立刻認出站在他麵前用懷疑的眼光瞧他的婦人,正是那個向他千萬次揮手致意的人。但是她的臉嚴峻、枯萎、消瘦;她那皮膚憔悴、灰黃,鬆弛地打成褶皺;她那雙小眼睛,驚疑不定地盯著他。原先,他從她那揮手的姿態所想象的勇敢、坦率、深情,在看到她和聽到她冷冷的聲音後,刹那間一古腦兒消失了。
而現在,他向她解釋他是誰和他的來意時,他自己的聲音聽來卻變得虛偽,勉強了。但他還是結結巴巴地說下去,拚命把他心中湧出來的悔恨、迷惑和懷疑抑製下去,忘卻他過去的一切歡樂,把他的希望和愛慕的行為視同一種恥辱。
最後,那婦人十分勉強地請他進了屋子,尖聲粗氣地喊著她的女兒。在一段短短的痛苦的時間裏,司機坐在一間難看的小客廳裏,打算和她們攀談,而那兩個女人卻帶著迷茫的敵意和陰沉、畏怯、抑鬱、遲鈍的眼光瞪著他。
最後他結結巴巴生硬地和她們道別。他從小徑出來沿著大路朝小鎮走去。他忽然意識到他是一個老人了。他的心,過去望著熟悉的鐵路遠景時,何等勇敢和自信。現在,當他看到這塊陌生的、不可意料的、永遠近在咫尺、從未見過、從不知悉的土地,他的心因疑懼而衰竭了。他知道一切有關迷途獲得光明的神話,閃光的鐵路的遠景,希望的美好小天地中的幻想之地,都已一去不複返了,永不再來了。
萬紫 譯
人物介紹
托馬斯·沃爾夫(1890—1938),美國小說家。生於北卡羅來納。大學期間即寫劇本並演出,後在哈佛大學專學劇本寫作;因劇本未能在百老彙上演,1926年開始寫小說。
沃爾夫短短的一生留下的四部小說都具有自傳性質,他的當石匠的父親和經營公寓的母親對他影響極大。他的作品雖以親身經驗為根據,但寫得熱情奔放,人物生動,頗有浪漫主義風格。他最傑出的作品是《天使望故鄉》(1929),這部作品充滿拉伯雷式的生活樂趣。其他三部是《時間與河流》(1935)及死後出版的《羅網與磐石》(1939)和《你不能再回家》(1940)。
細品精讀 誰能告訴我,生活的原動力在哪裏
沃爾夫的《遠和近》,是一篇讓人久久不能忘記的散文。它的篇幅不長,情節十分簡單,敘述也沒有過多的思辨糾纏,但就是這篇短文,卻以其透人骨髓的主題——什麼是生活的原動力,使每個讀過它的人心靈震撼,陷入深思。
散文寫了一個終生從事火車司機職業的人,在平凡的工作、平靜的生活中之所以能夠在品質上堅守忠誠、勇敢、謙遜,在人生中鎮定麵對災難、悲哀和邪惡,終日沉浸在幸福之中,是因為在他每次駕車路過一個小鎮時,都會受到一個母親和她的女兒遙遠的招手祝福,而當他從司機崗位上退休,想去看望這對給他生活原動力,使他體驗生活幸福的母女時,現實卻使他大失所望:這對母女是再平凡不過,對生活的理解太過膚淺的市井俗人。瞬間,司機的生命支柱仿佛坍塌,心境跌入了人生的冰點。
如果說散文的前半部分使人熱血沸騰,暢快地同文中司機一起享受生命的美好的話;其後半部分則無異於給人當頭潑了一盆冷水,使讀者也隨司機一起浸沒於迷惘和沮喪當中。但作者如此敘寫對讀者的意義遠遠勝於僅寫前半部分的簡單對生命中美好事物的讚美。原因很簡單,生命不僅僅由快樂和希望組成,他還伴隨著痛苦和失望。如果人們偏執於大部分是由自己內心製造的快樂和希望中,便會對生命中的痛苦和失望缺乏防禦和抵抗能力,極易被現實中的挫折和打擊摧毀,失去了本應在內心死死固守的生活原動力。正如曾給予本文主人公巨大生活快樂和生命意誌的母女倆的對車招手,其實也許隻是母女倆排遣單調生活的一個生活習慣,甚至就是一個無足輕重的生命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