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湯沐邑”,原本是周朝的製度,諸侯朝見天子,天子在自己直屬領地上賜以供住宿以及齋戒沐浴的封邑。北京方麵建議給蔣介石以“湯沐邑”,不言而喻,隻有深諳中國文史的毛澤東才會用這樣的特殊語言。
台北日月潭涵碧樓紀念館的說明詞證實,曹聚仁此行的準確日期是1965年7月20日。“蔣介石、蔣經國父子在涵碧樓,聽取曹密訪北京報告,形成一個與中共關係和平統一中國的談判條款草案,當時稱為‘六項條件’……”,看來王方所說是屬實的。
為著實現這些條件,曹聚仁仍在奔走著。在王方的回憶裏也曾談到:“曹聚仁先生因第五條規定的那位師長兼市長人選,必須北京與台北雙方都能接受的陸軍中將,頗難挑選。原來內定的人,年老逝世。他要我征求一位朋友同意,出任國共橋梁的要職。所以他特別邀我去,告此一切。我當然很樂於為促成國家統一而盡一點力,立刻就動身到那個朋友居住的城市,征求他的意見。這位朋友是一位文武全才,品格尤其廉潔高超。1949年後,他一直居於海外恬淡清苦地生活,雖曆經蔣介石等多次邀請,始終不願重作馮婦。經過我一再勸以大義,他也同意了這個工作,並曾與曹聚仁先生麵談過幾次。”
這足見曹聚仁確實費了一番心力。無奈“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正當“和議”即將實現時,大陸發生了史無前例的浩劫,即“文化大革命”。消息傳到台灣,蔣氏父子由疑慮到改變決心, 祖國統一的談判亦告中斷了。
真是“為山九仞,功虧一簣”。但曹聚仁仍像海岸燈塔中的守望人,在港澳堅守崗位,等待新時機。
但曹聚仁最終沒能等到這一天。1972年7月23日,曹聚仁因罹患癌症,病逝於澳門鏡湖醫院,終年72歲。他的夫人鄧珂雲在側。臨終,曹聚仁曾反複自語:“我有很多話要向毛主席、周總理說。”病故後,周恩來總理特批曹聚仁長女、次子前往澳門奔喪。
在病重之際,曹聚仁還念念不忘自己肩上的重任,他曾致函聯絡人費彝民,憂心自己身後的兩岸搭橋人,還自稱自己是“海外哨兵”。不妨抄錄如下,以為曹聚仁奔走兩岸費盡心力之佐證。
彝民我兄:
弟老病遷延,已經五個半月,每天到了酸痛不可耐時,非吞兩粒鎮痛片不可,因此仍不敢樂觀。酸痛正在五年前開刀結合處,如痛楚轉劇,那就得重新開刀了。醫生說,再開刀便是一件嚴重的事,希望不至於如此。在弟的職責上,有如海外哨兵,義無反顧,決不作個人打算,總希望在生前能完成這件不小不大的事。弟在蔣家,隻能算是親而不信的人。在老人眼中,弟隻是他的子侄輩,肯和我暢談,已經是紆尊了。弟要想成為張嶽軍(指張群——編者注),已經不可能了。老人目前已經表示在他生前,要他做李後主是不可能的了。且看最近這一幕如何演下去。
昨晨,弟聽得陳仲宏先生(引者注:即陳毅)逝世的電訊,惘然久之。因為,弟第一回返京,和陳先生談得最久最多。當時,預定方案,是讓經國和陳先生在福州口外川石島作初步接觸的。於今陳先生已逝世,經國身體也不好,弟又這麼病廢。一切當然會有別人來挑肩仔,在弟總覺得有些歉然的!
叨在知己,略盡所懷。即頌年祺!
弟曹聚仁頓首
(1972年)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