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當時此事引起群眾強烈不滿,長久被壓抑的憤怒情緒一經發作,就難以收拾和控製。下午4時,憤怒的群眾、趕來支持的大學生和圍觀者已把警察局團團圍住。晚7時,情緒激昂的群眾衝進警察局院內,8輛警車、60輛摩托車被點燃。更有一些人跑到隔壁消防局,從消防車上取出汽油,澆向中壢警察分局樓下的派出所,放火燒房子。部分民眾衝上二樓的指揮中心,警察從後門撤退。10時,軍隊開進現場,群眾繼續對峙。到次日淩晨,在當局宣布範薑新林已送交法辦、許信良已以超過歐憲瑜8萬票當選的消息後,人們才在一種滿足心理下自然散去。
事件平息後,蔣經國數次發出指示,在以後提名候選人時,要注意考察學曆高,讓劣跡少、名聲好的黨員出場,同時注意修正競選方式,以增加取勝的根本條件和改善國民黨的參選形象。為完成這一轉變,蔣經國同意“中央黨部組工會主任委員”李煥辭職,改組負責國民黨選舉事務的最高黨務部門——“中央組工會”。
“中壢事件”是台灣黨外勢力第一次公開展示實力,對國民黨形成了強大的衝擊,而對黨外勢力則是一次巨大的鼓舞。
“中壢事件”也引起黨外勢力對今後鬥爭方式的思考,出現兩種不同的方針。一是溫和派,認為應該以合法鬥爭為主要手段,應當慎用“中壢”式的“街頭鬥爭”手段。溫和派以康寧祥、張德銘、黃煌雄為代表。一是激進派,認為“中壢事件”顯示了群眾的力量和民心可用,國民黨方麵已不可能在當今的條件下大規模地鎮壓群眾運動,所以今後應把“街頭鬥爭”作為與國民黨鬥爭的主要手段。激進派以黃信介、許信良、餘登發、張俊宏為代表。這是黨外運動第一次出現重大鬥爭路線分裂,康寧祥係以後逐漸成為黨外勢力中的“非主流派”。
在1977年的五項選舉中,黨外人士取得了不小的勝利,一舉奪得30%的選票。其中20個縣市長席位中奪得4席、77個“省議員”席位奪得21席,51個台北市議員席位奪得6席。以後黨外勢力在較長時期內始終保持“30%的選票防線”。在以上選舉中,要數許信良當選為桃園縣縣長、張俊宏和林義雄當選為“省議員”,三人不同凡響,這是第三代黨外勢力的主要代表人物開始進入選舉圈,並第一次取得數人同時當選的勝利。更主要的是,他們作為中青年知識分子當選和在任內的高層次問政議政,對於黨外運動的發展有著關鍵性的影響,激發了更多的青年知識分子和中產階級參政議政的熱情。1978年以後,台灣開始的知識分子和中產階級參政熱就是在這一背景下發生的。
被視為“台灣政治氣候的轉變關鍵”的1977年地方選舉的勝利,以及“中壢”抗議的成功,極大地鼓舞了黨外勢力。為迎接1978年底進行的“中央民意代表選舉”,黨外勢力挾上年公職人員選舉獲勝的餘威,乘“中壢事件”以後高漲的群眾情緒,以新的姿態全麵投入新的選戰。
但當時此事引起群眾強烈不滿,長久被壓抑的憤怒情緒一經發作,就難以收拾和控製。下午4時,憤怒的群眾、趕來支持的大學生和圍觀者已把警察局團團圍住。晚7時,情緒激昂的群眾衝進警察局院內,8輛警車、60輛摩托車被點燃。更有一些人跑到隔壁消防局,從消防車上取出汽油,澆向中壢警察分局樓下的派出所,放火燒房子。部分民眾衝上二樓的指揮中心,警察從後門撤退。10時,軍隊開進現場,群眾繼續對峙。到次日淩晨,在當局宣布範薑新林已送交法辦、許信良已以超過歐憲瑜8萬票當選的消息後,人們才在一種滿足心理下自然散去。
事件平息後,蔣經國數次發出指示,在以後提名候選人時,要注意考察學曆高,讓劣跡少、名聲好的黨員出場,同時注意修正競選方式,以增加取勝的根本條件和改善國民黨的參選形象。為完成這一轉變,蔣經國同意“中央黨部組工會主任委員”李煥辭職,改組負責國民黨選舉事務的最高黨務部門——“中央組工會”。
“中壢事件”是台灣黨外勢力第一次公開展示實力,對國民黨形成了強大的衝擊,而對黨外勢力則是一次巨大的鼓舞。
“中壢事件”也引起黨外勢力對今後鬥爭方式的思考,出現兩種不同的方針。一是溫和派,認為應該以合法鬥爭為主要手段,應當慎用“中壢”式的“街頭鬥爭”手段。溫和派以康寧祥、張德銘、黃煌雄為代表。一是激進派,認為“中壢事件”顯示了群眾的力量和民心可用,國民黨方麵已不可能在當今的條件下大規模地鎮壓群眾運動,所以今後應把“街頭鬥爭”作為與國民黨鬥爭的主要手段。激進派以黃信介、許信良、餘登發、張俊宏為代表。這是黨外運動第一次出現重大鬥爭路線分裂,康寧祥係以後逐漸成為黨外勢力中的“非主流派”。
在1977年的五項選舉中,黨外人士取得了不小的勝利,一舉奪得30%的選票。其中20個縣市長席位中奪得4席、77個“省議員”席位奪得21席,51個台北市議員席位奪得6席。以後黨外勢力在較長時期內始終保持“30%的選票防線”。在以上選舉中,要數許信良當選為桃園縣縣長、張俊宏和林義雄當選為“省議員”,三人不同凡響,這是第三代黨外勢力的主要代表人物開始進入選舉圈,並第一次取得數人同時當選的勝利。更主要的是,他們作為中青年知識分子當選和在任內的高層次問政議政,對於黨外運動的發展有著關鍵性的影響,激發了更多的青年知識分子和中產階級參政議政的熱情。1978年以後,台灣開始的知識分子和中產階級參政熱就是在這一背景下發生的。
被視為“台灣政治氣候的轉變關鍵”的1977年地方選舉的勝利,以及“中壢”抗議的成功,極大地鼓舞了黨外勢力。為迎接1978年底進行的“中央民意代表選舉”,黨外勢力挾上年公職人員選舉獲勝的餘威,乘“中壢事件”以後高漲的群眾情緒,以新的姿態全麵投入新的選戰。
此次選舉,共有78個“增額國民大會代表”席位、97個“增額立法委員”席位、32個“增額監察委員”席位讓各界人士競爭。黨外勢力頗有信心,意在奪取更多的席位。他們破天荒地成立了全島性的“黨外人士助選團”,全麵統籌安排參選、助選事項,以組成最能吸引選民的競選陣容,排出最能吸引選民的助選活動,對付不同選區的國民黨籍候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