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黨外勢力重新集結 政黨形態已露端倪(1 / 2)

以“美麗島事件”受刑人家屬參選人身份的候選人當選,以事實告訴台灣當局,台灣民眾對“美麗島事件”的處理是不讚成的,他們以選票否定了台灣當局的判決,用選票支持了台灣的黨外勢力。而從另一側麵,也告訴黨外人士,在台灣民眾中蘊含著黨外勢力成長的空間。

繼1980年底的選舉之後,1981年1月,“美麗島”案辯護律師尤清,在康寧祥的協助下當選為台灣“監察委員”。

1980年底的選舉中,黨外勢力頗具收獲,進一步鼓舞了更多的黨外人士投入選舉。

1981年11月中旬,台灣地方選舉再拉帷幕。黨外勢力商量,為了向選民展示黨外群體的形象,決定以1980年底當選為“民意代表”為主體,以集體提名方式向選民推薦黨外候選人。經反複斟酌協商,黨外人士決定以“立法院”黨外“立委”為主幹,“監委”尤清、“國代”周清玉等人組成黨外推薦團。同時製定了四個原則:

1.對選情單純地區,聯合推薦以集中力量;

2.對選情複雜地區,保持超然,不公開推薦,隻側麵重點支持;

3.尊重當地協調與安排;

4.依現階段之實力,來決定推薦人數之多少。

這種推薦方式,類似於政黨的提名製度。經醞釀,推薦團提出了縣市長候選人名單,市議員、省議員名單,餘陳月英、翁金珠、何春木、遊錫堃、餘玲雅、陳水扁、謝長廷、林正傑等人都榜上有名。

在這次選舉中,提出的競選主題是“製衡”。“民主要製衡,製衡靠民主”,“黨外、製衡、進步”等成為黨外候選人傳單上主要的口號。

選舉中還有一點尤為引人注目,這就是在寫有“黨外”的旗幟或傳單上多采用了綠色的基調。自此以後,綠色逐漸成為代表黨外勢力的主色調。

選舉結果公布後,黨外又取得了相當可觀的成績。邱連輝在屏東、黃石城在彰化、陳定南在宜蘭均當選縣長;蘇貞昌、謝三升、遊錫堃、餘玲雅、陳金德當選省議員;謝長廷、林正傑、陳水扁、林文郎等當選台北市議員。

黨外勢力透過這次選舉,不僅增加了新的力量,而且還透過這種有組織的推薦候選人方式,奠定黨外勢力中的主體基礎。

有學者總結這次“黨外推薦”時指出:“黨外在這次選舉中的組織化行動,具體的領導核心、統一的政治符號,已具備‘雛型政黨''的條件”。

事實上,這個時期的黨外運動,在經曆了《自由中國》的被迫停刊,“中國民主黨”組黨失敗、“美麗島事件”等數度風霜血雨的考驗之後,已逐步走向成熟,並將“議會問政”形式作為黨外運動得以生存發展的依托,在體製內部實現對執政黨的國民黨進行“製衡”。這以後的黨外運動又逐步從街頭回到了室內,以合法的競選爭取合法議政直至部分執政的方式,展開了新一輪黨外勢力的再造活動。

以“美麗島事件”受刑人家屬參選人身份的候選人當選,以事實告訴台灣當局,台灣民眾對“美麗島事件”的處理是不讚成的,他們以選票否定了台灣當局的判決,用選票支持了台灣的黨外勢力。而從另一側麵,也告訴黨外人士,在台灣民眾中蘊含著黨外勢力成長的空間。

繼1980年底的選舉之後,1981年1月,“美麗島”案辯護律師尤清,在康寧祥的協助下當選為台灣“監察委員”。

1980年底的選舉中,黨外勢力頗具收獲,進一步鼓舞了更多的黨外人士投入選舉。

1981年11月中旬,台灣地方選舉再拉帷幕。黨外勢力商量,為了向選民展示黨外群體的形象,決定以1980年底當選為“民意代表”為主體,以集體提名方式向選民推薦黨外候選人。經反複斟酌協商,黨外人士決定以“立法院”黨外“立委”為主幹,“監委”尤清、“國代”周清玉等人組成黨外推薦團。同時製定了四個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