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黨外勢力重新集結 政黨形態已露端倪(2 / 2)

1.對選情單純地區,聯合推薦以集中力量;

2.對選情複雜地區,保持超然,不公開推薦,隻側麵重點支持;

3.尊重當地協調與安排;

4.依現階段之實力,來決定推薦人數之多少。

這種推薦方式,類似於政黨的提名製度。經醞釀,推薦團提出了縣市長候選人名單,市議員、省議員名單,餘陳月英、翁金珠、何春木、遊錫堃、餘玲雅、陳水扁、謝長廷、林正傑等人都榜上有名。

在這次選舉中,提出的競選主題是“製衡”。“民主要製衡,製衡靠民主”,“黨外、製衡、進步”等成為黨外候選人傳單上主要的口號。

選舉中還有一點尤為引人注目,這就是在寫有“黨外”的旗幟或傳單上多采用了綠色的基調。自此以後,綠色逐漸成為代表黨外勢力的主色調。

選舉結果公布後,黨外又取得了相當可觀的成績。邱連輝在屏東、黃石城在彰化、陳定南在宜蘭均當選縣長;蘇貞昌、謝三升、遊錫堃、餘玲雅、陳金德當選省議員;謝長廷、林正傑、陳水扁、林文郎等當選台北市議員。

黨外勢力透過這次選舉,不僅增加了新的力量,而且還透過這種有組織的推薦候選人方式,奠定黨外勢力中的主體基礎。

有學者總結這次“黨外推薦”時指出:“黨外在這次選舉中的組織化行動,具體的領導核心、統一的政治符號,已具備‘雛型政黨''的條件”。

事實上,這個時期的黨外運動,在經曆了《自由中國》的被迫停刊,“中國民主黨”組黨失敗、“美麗島事件”等數度風霜血雨的考驗之後,已逐步走向成熟,並將“議會問政”形式作為黨外運動得以生存發展的依托,在體製內部實現對執政黨的國民黨進行“製衡”。這以後的黨外運動又逐步從街頭回到了室內,以合法的競選爭取合法議政直至部分執政的方式,展開了新一輪黨外勢力的再造活動。

1983年12月,台灣又麵臨著“增額立委”的選舉。為了應付這次選舉,1983年4月26日,由20位黨外“立委”、“國代”、省議員共同通過了“1983年黨外人士競選後援會草案”。“後援會”脫胎於1981年的台灣地方選舉所采取的候選人“推薦”製度。鑒於此次選舉的成功,黨外勢力決定成立“後援會”,以使這種推薦形式更臻完善,進而促成這種“推薦”方式組織化、製度化和民主化。

但是從“後援會”事後的運行效果看,並未能滿足黨外人士的初衷。其原因主要是:1981年的“推薦”製度的運作形式是“由上而下”的。而“後援會”的運作形式則是“由下而上”的政治動員,這勢必與原有的模式形成衝突。

在“後援會”籌組期間,黨外新生代要求候選人要先經“後援會”內部初選通過才能參選。而以康寧祥為主的現任民意代表則主張,“後援會”應保障現任公職者的競選資格。康寧祥的主張立刻遭到新生代的強烈反對。為此,黨外的新生代於1983年9月自行成立“黨外編輯作家聯誼會”,比“後援會”的成立還早9天。

1984年2月,另一個黨外組織“黨外公職人員公共政策研究會”也宣告成立。這兩個團體都具備了政黨的雛形。1985年12月,“黨外公職人員公共政策研究會”決定改名為“黨外公共政策研究會”,取消了入會人員必須是公職人員的限製,從而為擴大隊伍創造了條件;同時宣布將在各縣市成立分會。這兩項決定是黨外勢力邁向組黨的一個重要步驟。到1986年8月,“黨外公共政策研究會”已在全省成立了15個地方分會,擁有會員700多人,形成了台灣黨外運動的第三次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