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泛藍軍提名和配票策略相當成功,而泛綠軍因高額提名而失敗。陳水扁上台以來,猛砸行政資源,猛挖泛藍軍地方派係和基層樁腳,加之進行一係列欺騙性宣傳,使得泛綠軍的支持率有所增加,泛綠與泛藍的差距不斷縮小。但總的來看,島內選民結構仍呈現“藍稍多於綠”的局麵。在這種情況下,“立委”選舉的提名與配票策略相當重要。2001年“立委”選舉時,泛藍軍得票較高,但因高額提名,自相殘殺,最後不少候選人高票落選。而民進黨則因提名保守,確保當選席次,最後以33%的得票率獲得39%的席次。此次“立委”選舉,泛藍軍務實采取“總量管製”的保守提名原則,比上次少提50多人。雖然泛藍軍總得票率比上次少3%,但因配票得當,最後的當選席次與上次基本持平。而泛綠軍因錯估民意,選前對泛綠板塊增加的估計過於樂觀,結果總得票率雖比上次增加2個多百分點,但因采取高額提名策略,導致不少候選人高票落選,總席次隻比上次增加1席。
再次,泛藍軍支持者的危機意識和民心望治、要求製衡的心態發揮作用。一方麵,泛綠軍“去中國化”、“去中華民國化”的施政和國親新被動挨打的局麵,激發了泛藍選民的危機意識,迫使他們出來投票。另一方麵,陳水扁當局肆意妄為,大搞“清算黨產”、招降納叛、“終結連戰宋楚瑜”、“割喉割到斷”等這類血腥的政治鬥爭,民進黨高官更是加速腐化。“拚台獨”、“拚政治”、“拚自肥”的惡果是:經濟前景不明、民眾生活水平下降、社會焦躁不安、族群嚴重對立、貧富差距擴大、當局債台高築、台灣日益被邊緣化。不少淺綠、中間選民對陳水扁強烈反感,更擔心“絕對的權力,隻會導致絕對的腐敗”,要求強化製衡力量,因而把選票投給了泛藍軍。此次投票率隻有59.16%,是島內曆次重大選舉中投票率最低的一次,也說明民眾對陳水扁施政的不滿。
島內知名學者朱雲漢教授指出,多數選民願意讓泛藍繼續主控“立院”,主要為的是給自己買一套綜合保險。他們希望排除民進黨“全麵執政”後所可能帶來的兩岸衝突加劇的風險;他們也希望排除泛藍軍潰不成軍、民進黨坐享“長期執政”、“一黨獨大”局麵形成後必然出現的違法濫權及加速腐化的風險。
那麼,民進黨未來發展趨勢如何呢?
——“後扁時代”提前到來
民進黨這次選舉的挫敗及陳水扁辭去黨主席,標誌著“後扁時代”的提前到來。
陳水扁在2000年選舉中獲勝後,個人聲望達到曆史高峰,也標誌著“陳水扁時代”的到來。陳水扁當政後,為了能夠實現黨政軍大權一把抓,不惜違背自己過去反對的“政黨不分”、“黨國一體”的威權體製,自己反而要權、擴權,親自兼任起黨主席,美其名說“黨政同步”,陳水扁逐漸走向一條獨斷專行的反民主道路,成為一個太上皇,民進黨過去的黨內民主機製受到破壞,也直接造成這次選舉的盲目樂觀與自我膨脹。
其次,泛藍軍提名和配票策略相當成功,而泛綠軍因高額提名而失敗。陳水扁上台以來,猛砸行政資源,猛挖泛藍軍地方派係和基層樁腳,加之進行一係列欺騙性宣傳,使得泛綠軍的支持率有所增加,泛綠與泛藍的差距不斷縮小。但總的來看,島內選民結構仍呈現“藍稍多於綠”的局麵。在這種情況下,“立委”選舉的提名與配票策略相當重要。2001年“立委”選舉時,泛藍軍得票較高,但因高額提名,自相殘殺,最後不少候選人高票落選。而民進黨則因提名保守,確保當選席次,最後以33%的得票率獲得39%的席次。此次“立委”選舉,泛藍軍務實采取“總量管製”的保守提名原則,比上次少提50多人。雖然泛藍軍總得票率比上次少3%,但因配票得當,最後的當選席次與上次基本持平。而泛綠軍因錯估民意,選前對泛綠板塊增加的估計過於樂觀,結果總得票率雖比上次增加2個多百分點,但因采取高額提名策略,導致不少候選人高票落選,總席次隻比上次增加1席。
再次,泛藍軍支持者的危機意識和民心望治、要求製衡的心態發揮作用。一方麵,泛綠軍“去中國化”、“去中華民國化”的施政和國親新被動挨打的局麵,激發了泛藍選民的危機意識,迫使他們出來投票。另一方麵,陳水扁當局肆意妄為,大搞“清算黨產”、招降納叛、“終結連戰宋楚瑜”、“割喉割到斷”等這類血腥的政治鬥爭,民進黨高官更是加速腐化。“拚台獨”、“拚政治”、“拚自肥”的惡果是:經濟前景不明、民眾生活水平下降、社會焦躁不安、族群嚴重對立、貧富差距擴大、當局債台高築、台灣日益被邊緣化。不少淺綠、中間選民對陳水扁強烈反感,更擔心“絕對的權力,隻會導致絕對的腐敗”,要求強化製衡力量,因而把選票投給了泛藍軍。此次投票率隻有59.16%,是島內曆次重大選舉中投票率最低的一次,也說明民眾對陳水扁施政的不滿。
島內知名學者朱雲漢教授指出,多數選民願意讓泛藍繼續主控“立院”,主要為的是給自己買一套綜合保險。他們希望排除民進黨“全麵執政”後所可能帶來的兩岸衝突加劇的風險;他們也希望排除泛藍軍潰不成軍、民進黨坐享“長期執政”、“一黨獨大”局麵形成後必然出現的違法濫權及加速腐化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