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民進黨未來發展趨勢如何呢?
——“後扁時代”提前到來
民進黨這次選舉的挫敗及陳水扁辭去黨主席,標誌著“後扁時代”的提前到來。
陳水扁在2000年選舉中獲勝後,個人聲望達到曆史高峰,也標誌著“陳水扁時代”的到來。陳水扁當政後,為了能夠實現黨政軍大權一把抓,不惜違背自己過去反對的“政黨不分”、“黨國一體”的威權體製,自己反而要權、擴權,親自兼任起黨主席,美其名說“黨政同步”,陳水扁逐漸走向一條獨斷專行的反民主道路,成為一個太上皇,民進黨過去的黨內民主機製受到破壞,也直接造成這次選舉的盲目樂觀與自我膨脹。
一方麵,陳水扁企圖以“泛綠過半”來掩飾“3,19槍擊案”疑雲,為其不光彩的“當選連任”尋求正當性。泛綠重挫,表明民眾對陳水扁的不信任。島內輿論稱,民眾在2004年5月20日給了陳水扁一個“總統”的名分,但在這次“立委”選舉中剝奪了陳水扁的民意基礎。
另一方麵,由於選戰成績與預期相差甚遠,民進黨內普遍責成陳水扁為敗選負責。12月14日,陳水扁不得不宣布辭去黨主席職務。在黨內外強烈要求重組“內閣”的壓力下,明年新“立院”組成前現任“行政院長”遊錫堃走人也有可能。一旦黨內接班人選圍繞“行政院長”一職提前打響“接班卡位戰”,陳水扁因黨內威信受到強力挑戰,麵臨無法壓製住黨內接班雜音的困局。
島內輿論分析,“外有在野黨製衡,內有眾聲喧嘩”,陳水扁無疑於提前跛腳,“後扁時代”勢將提前來臨。
據《聯合報》最新民意調查顯示,陳水扁的社會聲望降到曆史新低,民眾對陳水扁執政的滿意度隻有34%,與上台時的79%下降一半多,而不滿意的比率則超過一半。未來3年多時間,陳水扁將繼續成為“朝小野大”下的“跛腳總統”,難以順利推動其“台獨建國”路線,其在黨內的權威也將受到越來越多的挑戰與抵製,而且其手中權力隨時間的推移呈現遞減趨勢。
——呂秀蓮的戰略布局
陳水扁辭去黨主席後,黨內群雄並起,開始為下屆“總統”大位布局,一場新的權力爭鬥將逐步上演,尤以呂秀蓮的動向更值得關注。
最為尷尬的是黨內重量級人物卻沒人願意接手黨主席。其實,若了解民進黨的權力關係與黨內政治生態,就不足為奇。在黨內派係共生結構下,黨主席有責無權,特別是對於有意問鼎“總統”大位的黨內政治人物而言,則猶如燙手山芋,黨主席一職僅對黨內二流政治人物有吸引力。
執政前,黨主席地位重要,是民進黨最大的權力象征。但民進黨執政後,爭取未來“總統”大位或“行政院長”等職,則資源龐大,權力更大,遠比黨主席來得重要。特別是依民進黨過去的經驗,每次選舉失敗,黨主席都要承擔責任,負責下台。因此對黨內有意為下屆“總統”選舉鋪路的呂秀蓮、謝長廷、蘇貞昌等政治人物而言,顯然不願在此時擔任黨主席,更不願意承擔隨之而來的縣市長選舉風險,而是開始進行“總統”選舉的戰略規劃與布局。
在陳水扁請辭黨主席時,多人有意讓“副總統”呂秀蓮出任,然而一向認為手中權力不夠、處處表現出一種強烈權力欲的呂秀蓮卻婉辭,何以如此?問題很簡單。呂秀蓮早已投入下屆“總統”選舉的思考,不願黨主席一職束縛自己,影響自己對“總統大位”的布局。
在本屆“總統”選舉的副手黨內提名時,呂秀蓮有強烈的願望,但卻受到黨內許多政治精英的堅決反對,許多“立委”甚至聯名上書陳水扁表示抗議,但陳水扁還是力排眾議,選擇了不被外界看好的呂秀蓮,這是陳水扁的不得已(呂可能握有陳的把柄),還是陳水扁的戰略考慮(為呂秀蓮下屆選舉布局),這不得而知。但種種跡象顯示,呂秀蓮確實開始為下屆“總統”選舉布局,她整合自己成立主導的3個基金會,在“總統府”旁邊成立“聯合辦公室”,最先啟動2008年“總統”選舉部署行動。
而且,此舉一定是獲得陳水扁的首肯,不然,陳水扁怎會容忍她成立“聯合辦公室”?陳水扁在選後提名的檢察委員名單中,有多位也是呂秀蓮的親信與人馬,這似乎透視出一種特別的信息。未來不管民進黨內如何通過黨員直選或其他方式決定“總統”候選人,都難以阻擋呂秀蓮的選舉之路,對未來民進黨的長期執政或黨內鬥爭有何影響,值得觀察。
——黨內權力之爭浮上台麵
在陳水扁已經成為“過渡性總統”之後,誰是“後扁時代”的民進黨領袖人物,或誰將是“第二個陳水扁”?頗受外界關注。在黨內精英眾多的情況下,民進黨黨內已浮現出爭奪大位的端倪。
在這次“立委”選舉過程中,有誌爭奪大位的幾位政治人物已展開較量。其中以最具實力的兩位政治人物高雄市長謝長廷與“總統府秘書長”蘇貞昌的矛盾公開化最為典型。兩人不僅公開指責對方,而且早已積極部署,培養與安置自己的“子弟兵”。
曾被外界認為有誌爭取大位的“行政院長”遊錫堃,政績不佳,近一年風頭過勁,多次受到陳水扁的公開警告與有意打壓,加上學曆不高,似已出局,但他的資源與勢力會轉向支持誰,卻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