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2 / 2)

由此看來,不論是簡單的運動形式,還是複雜的運動形式,不論是自然現象,還是社會現象,不論是客觀現象,還是思維現象,矛盾都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存在於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每一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抗日戰爭時期,《矛盾論》中的思想為解決思想路線問題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並向全黨提出解決思想路線、思想方法、學習方法的任務,進而使我們黨的思想路線得以健康、健全地向前發展。

2.每一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

不僅事事有矛盾,而且時時有矛盾。每一事物從其產生、發展到滅亡的全過程中,自始至終都貫串著矛盾。如社會的基本矛盾就貫串於整個人類社會,從原始社會一直到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始終存在著。再如,中國共產黨從它誕生的那一天起,黨內就存在著正確思想和錯誤思想、正確路線和錯誤路線的矛盾鬥爭,這是社會上階級矛盾與新舊事物的矛盾在黨內的反映。我們黨經曆了十次重大的路線鬥爭,今後還會出現十次、二十次、三十次鬥爭,這是不依人們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規律。黨內如果沒有矛盾和解決矛盾的思想鬥爭,黨的生命也就停止了。

事物發展過程中的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還表現在此一過程向另一過程的轉化。舊過程的矛盾解決了,新過程的新矛盾又會出現,新矛盾又開始它自己的發展史。在新矛盾和舊矛盾之間,決沒有一個無矛盾階段。在事物發展的過程中,矛盾的性質、內容、形式會發生種種變化,但是矛盾是始終存在的,矛盾不斷出現,又不斷解決,這是事物發展的辯證規律。

否認每一事物自始至終都有矛盾,是形而上學和修正主義的觀點。蘇聯修正主義哲學家德波林,竭力否認矛盾的普遍性,鼓吹事物開始的時候隻有差異沒有矛盾。他在《哲學與馬克思主義》一書中寫道:“當一切的必然的發展階段——從單純的同一到差別和對立,達到了極端的矛盾——都經過之後”,解決矛盾的“時候就到來了”。這就是說,“單純的同一”不是矛盾,“差別”不是矛盾,矛盾不是一開始就存在的,必須在過程發展到一定階段上才產生。那麼在矛盾還沒有產生以前,什麼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呢?當然就是外部的推動力量,即超自然的力量。這樣就否認了矛盾是一切發展的自始至終的根本動力。他的這種見解,危害性極大,理論上是形而上學的外因論和唯心論,政治上是取消階級鬥爭,反對無產階級革命,是修正主義路線的一個重要的理論根據。在二、三十年代蘇聯農業集體化時期,德被林認為在蘇聯當時的條件下富農與貧農、中農間,隻有差異而無矛盾,這種觀點在當時是為布哈林反黨集團反對列寧主義路線,鼓吹階級合作,富農可以和平地長入社會主義的右傾機會主義路線服務的。

毛澤東徹底批判了這種謬論,指出:“德波林學派這類見解是反馬克思主義的,”提出了“差異就是矛盾”的著名論斷。差異是指統一體內部兩個對立的方麵的差異,這種差異就是矛盾。例如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從兩個階級產生的第一天起,就有著本質的差異,就是互相矛盾的,隻不過在矛盾發展的不同階段,矛盾雙方的激化程度有所不同。所以,差異的問題是矛盾激化程度的問題,是矛盾差別性的問題,而不是矛盾的有無問題。以矛盾的非激化程度來否定矛盾的存在,否定矛盾的普遍性,是十分荒謬的。

總之,矛盾的普遍性、絕對性,就是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毛澤東指出:“矛盾存在於一切過程中,並貫串於一切過程的始終,矛盾即是運動,即是事物,即是過程,也即是思想。否認事物的矛盾就是否認了一切。這是共通的道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