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說:“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踐密切地聯係起來,這是我們黨的一貫的思想原則。”又說:“反映了全世界無產階級實踐鬥爭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在它同中國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革命鬥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時候,就成為中國人民百戰百勝的武器。中國共產黨正是這樣做了。我們黨的發展和進步,是從同一切違反這個真理的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作堅決鬥爭的過程中發展和進步起來的。”矛盾的精髓問題,正是這一思想原則的哲學概括。我們黨的曆史上的教條主義者,拒絕研究我國革命的具體情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歪曲成僵死的教條,到處生搬硬套,給革命造成了極為嚴重的損失。他們完全違背了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具體革命實踐相結合的根本原則,在哲學上就是割裂了共性個性、絕對相對的辯證關係,抽去了矛盾問題的精髓。因此,毛澤東在激烈的兩條路線鬥爭中所作出的關於矛盾問題的精髓的科學結論,是我們黨付出了血的代價而換取來的無比寶貴的理論財富,它為我們識別真假馬克思主義,提供了重要的標準和銳利的武器。
中國革命事業發展的曆史,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曆史,就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各國的具體革命實踐相結合的曆史。1962年9月18日毛澤東給日本工人朋友們寫了“隻要認真做到: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與日本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日本革命的勝利就是毫無疑義的”的重要題詞,進一步指明了各國人民取得勝利的共同道路。而矛盾問題的精髓,則是堅持這一道路的理論基礎。
綜合上麵的說明,我們可以知道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這兩者的關係就是矛盾的共性和個性的關係。所謂矛盾的共性,就是說:矛盾存在於一切過程中,無論是自然現象的過程、社會現象的過程、或思想現象的過程,其內部都存在著矛盾;並且矛盾還貫串於一切過程的始終,在任何過程沒有終結以前,過程中的矛盾是不消滅的;即使當一個過程終結而開始另一新的過程時,也隻是舊過程中的舊矛盾的統一轉變為新過程中的新矛盾的統一。所以矛盾即是運動,即是事物,即是過程,也即是思想。如果否認了矛盾,便是否認運動,否認事物,否認過程,也否認思想。正因為矛盾是普遍地存在於一切過程之中,並貫串於一切過程的始終,所以它是共性,是絕對性。至於所謂矛盾的個性,就是說,矛盾的共性即包含於一切個性之中,如果沒有個性,便會沒有共性。假若除去一切個性,便沒有什麼共性了。因為矛盾在千差萬別的事物中,各有其不同的形式,所以造成了矛盾的個性。這一切矛盾的個性,都是有條件地暫時地存在的,所以是相對的。
這一矛盾的共性和個性、絕對和相對的道理,是關於事物矛盾的問題的精髓,我們必須懂得這個道理,才能理解事物矛盾的法則,才算是懂得了辯證法。反過來說,如果不懂得這個道理,就等於拋棄了辯證法。譬如就帝國主義時代的階級社會來說,有各種發展程度不同的資本主義社會,有各種形式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這些社會各有其不同的複雜的階級矛盾〔即矛盾的個性),但在這些社會內各種特殊的矛盾之中,都含有共通的矛盾(即矛盾的共性),即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並且,各種社會的無產階級,都是革命的主力,都是各革命階級的領導者。其革命的對象,或是帝國主多者,或是封建勢力,或是這兩者的聯合;其革命的最後目的,都是建立社會主義的社會製度。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正是世界無產階級解決階級矛盾的理論和策略。但各國無產階級為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為革命行動的指導,就必須應用矛盾法則,分析本國社會的經濟的政治的及文化的特殊狀況。分析階級矛盾的具體情況,正確地找出革命的路線和步驟,向著社會主義社會前進。由於各國的階級矛盾的個性不同,其到達於社會主義的步驟也各不相同。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是實行社會主義革命;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無產階級,則是領導其他被壓迫階級先實行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後實行社會主義革命,即是先解決特殊的矛盾,後解決普遍的矛盾。中國無產階級所領導的人民民主革命,正是采取這樣的步驟的。所以我們隻有懂得了矛盾的共性和個性的聯係,才能懂得解決共性的矛盾和解決個性的矛盾的有機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