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哲學的角度來看,東北敵人就全國戰略決戰而言是主要矛盾,其它幾個戰場上的敵人是次要矛盾,隻有解決了東北敵人這個主要矛盾,其它幾個戰場上的敵人這個次要矛盾就能迎刃而解。
為什麼毛澤東要選擇東北戰場作為這場大決戰的起點?葉劍英曾作過詳細的分析:“毛澤東同誌在緊緊地抓住決戰時機的同時,又正確地選擇了決戰方向。當時全國各戰場的形勢雖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利於人民解放軍的作戰,但敵人在戰略上卻企圖盡量延長堅守東北幾個孤點的時間,牽製我東北人民解放軍,使我軍不能入關作戰;同時,敵人又準備把東北敵軍撤至華中地區,加強華中防禦。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把戰略決戰的方向,指向華北戰場,則會使我軍受到華北、東北敵人的兩大戰略集團的夾擊而陷於被動;如果我們把戰略決戰的方向首先指向華東戰場,則會使東北敵人迅速撤退,而實現他們的戰略收縮企圖。因此,東北戰場就成為全國戰局發展的關鍵。當時東北戰場的形勢對我又特別有利。在敵軍方麵:孤立分散,態勢突出,地區狹小,補給困難;長春被圍,無法解救,或撤或守,舉棋未定。在我軍方麵:兵力優勢,裝備較好;廣大地區,聯成一片;土改完成,後方鞏固;關內各區,均可支援。東北人民解放軍殲滅了東北敵軍,就能粉碎敵人戰略收縮的企圖;就能實施戰略機動,有利於華北、華東戰場的作戰;就能以東北的工業支援全國戰爭,使人民解放軍獲得戰略的總後方。根據上述情況,毛澤東同誌將戰略決戰方向,首先指向東北戰場的衛立煌集團,這就將戰略決戰的初戰勝利放在穩妥可靠的基礎上。這是毛澤東同誌宏圖大略全局在胸投下的一著好棋子。決戰首先從局部的優勢開始,進而爭取全局上的更大優勢。由於迅速而順利地取得了遼沈戰役的勝利,就使全國戰局急轉直下,使原來預計的戰爭進程大為縮短。”
出兵朝鮮也是抓主要矛盾的實例。抗美援朝戰爭是我們本不願意打卻又不能不打的一場戰爭。新中國一窮二白,百廢待舉,需要集中力量搞建設。但朝鮮的存亡與中國的安危密切關聯。唇亡則齒寒,戶破則堂危。中國支持朝鮮不僅是道義上的責任,而且也是出於自身安危考慮,毅然決然地出兵朝鮮,同世界上最強大的美國直接武裝較量。通過這場較量,打破了美國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鬥誌,醫治了當時相當一部分人的“恐美症”。全世界對中國刮目相看,中國的國際威望空前提高,經濟建設和社會改革贏得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
中國要不要出兵朝鮮,當時我黨高層內部意見不一,存在矛盾和分歧;中蘇兩國就蘇聯援助我軍入朝作戰也存在矛盾和分歧;朝鮮戰爭期間,中朝之間也存在矛盾和分歧。毛澤東從抓主要矛盾入手,毅然出兵朝鮮,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中美關係破冰和中美建交就是主要矛盾原理的一次成功實踐。毛澤東晚年以偉人的巨手推開了中美關係大門,美國總統尼克鬆也順應曆史潮流,衝破重重阻力,實現曆史性的訪華,中美關係終於破冰。這是毛澤東矛盾學說的又一次成功運用。毛澤東在外交關係眾多矛盾中抓住了中美關係這個主要矛盾,解決了中美關係這個主要矛盾,其它如中日關係以及其它國家的關係等次要矛盾也都先後得到了解決。
中美關係在經過了一段停滯時間後,1979年1月1日,中美兩國終於正式建立外交關係,從而結束了長達30年之久的不正常狀態。這是在美國政府接受中方提出的 “斷交、廢約和撤軍”建交三原則情況下取得的成果。 是兩國關係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大事,由此揭開了兩國關係的新篇章,對國際形勢和世界格局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鄧小平運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對中美建交談判過程中的台灣問題,在雙方不能達成一致的情況下,暫時擱置,以免影響中美建交大局。在這裏,鄧小平抓關鍵,抓主要矛盾,其它次要矛盾留待以後解決。事實證明,中美建立和發展正常的國家關係,符合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順應了時代潮流,不僅給兩國人民帶來巨大福祉,也為亞洲和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集中力量抓主要矛盾,也要注意解決次要矛盾。因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互相聯係、互相影響、共同存在於事物的發展過程中的。正確地處理好次要矛盾,可以為解決主要矛盾創造有利條件,處理不好,也會影響主要矛盾的解決。毛澤東說:“黨委要抓緊中心工作,又要圍繞中心工作而同時開展其他方麵的工作。”必須學會“彈鋼琴”的工作方法。既把主要力量放在解決主要矛盾上,又要圍繞中心工作開展其他方麵的工作,既要抓住中心,又要照顧全局,統籌兼顧,合理安排,防止和克服“單打一”的現象。
在把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係時,還要特別注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條件下的互相轉化。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所以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區別,是由於“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造成的。由於客觀發展過程中出現了新的條件,事物內部各種矛盾的力量對比出現了新的不平衡,原來的主要矛盾可以轉化為次要矛盾,原來的次要矛盾可以轉化為主要矛盾。這一原理對於革命實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比如,從1947年7月到1948年6月,人民解放軍經過一年的進攻,殲滅敵人152萬,使敵我雙方力量對比發生了進一步的變化 。到1948年8月,我軍人數增長到280萬人,裝備更為改善,還建立了強大的炮兵部隊和工兵部隊。指戰員的政治覺悟和攻堅戰術大大提高,士氣更加高漲。相反,國民黨軍隊的人數已下降到365萬人,戰鬥力大大削弱,兵力不足,不得不把主力用來守衛大城市和重點交通線,實行“重點防禦”。從哲學上講,這就是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的相互轉化。共產黨和國民黨這一對矛盾,經過兩年多的鬥爭,實力發生了轉變。原來是共產黨一方弱,而國民黨一方強,現在變成了共產黨一方逐漸變強,相反,國民黨一方則逐漸變弱。於是,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進行決戰的時機已經成熟。以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抓住了這個有利戰機,指揮人民解放軍向敵人展開主力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