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一切矛盾著的東西,是互相聯係著的,它們不但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之中,而且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這就是矛盾同一性的全部意義。“一國兩製”是鄧小平強調矛盾同一性重要性的具體表現,糾正了“左”傾隻強調矛盾鬥爭性的錯誤。“一國兩製”構想著眼於“求同存異”,著眼於不同事物之間的貫通和轉化,充分利用同一性的作用,是對毛澤東矛盾同一性學說的運用。
另外,當我們研究矛盾的同一性時,還必須考慮到那個矛盾是不是具體的、現實的矛盾?即矛盾雙方是不是因鬥爭而引起運動和發展,並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化。如果矛盾雙方不能因鬥爭而引起運動和發展,並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化,那就不是具體的、現實的矛盾,這樣的矛盾,就不能成為科學研究的對象。因為那樣的研究是無意義的。世界的事物是千差萬別的,差別即是矛盾,人們的思想固然可以把任一事物和別一事物,作為矛盾看待,但若這兩個事物並不互相聯係,互相貫通,互相依存,並且不因兩者的鬥爭而運動,而發展,而互相轉化,那就不是具體的矛盾,因而也不能有矛盾的同—性。
神話中的許多變化,例如《山海經》中所說的“誇父追日”,《淮南子》中所說的“羿射九日”,《西遊記》中所說的孫悟空七十二變和《聊齋誌異》中的許多鬼狐變人的故事等等,這種神話中所說的矛盾的互相變化,乃是無數複雜的現實矛盾的互相變化對於人們所引起的一種幼稚的、想象的、主觀幻想的變化,並不是具體的矛盾所表現出來的具體的變化。馬克思說:“任何神話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隨著這些自然力之實際上被支配,神話也就消失了。”這種神話中的(還有童話中的)千變萬化的故事,雖然因為它們想象出人們征服自然力等等,而能夠吸引人們的喜歡,並且最好的神話具有“永久的魅力”(馬克思),但神話並不是根據具體的矛盾之一定的條件而構成的,所以它們並不是現實之科學的反映。這就是說,神話或童話中矛盾構成的諸方麵,並不是具體的同一性,隻是幻想的同一性。科學地反映現實變化的同一性的,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
例如石頭和小雞雖有矛盾(即差別),卻沒有同一性,因為石頭在任何條件下不能轉化為小雞。但雞蛋在一定孵化的條件下,則可以轉化為小雞,因為雞蛋和小雞是具有同一性的。又如男女結婚,女人懷孕,能夠生出小人來,但決不能生出非人的異物,因為胎兒和小人之間具有同一性,而與非人的多物則不能有同一性。又如戰爭與和平具有同一性,兩者在—定的必要的條件之下,可以互相轉化。但戰爭與石頭則不具有同一性,戰爭在任何條件下,決不能轉化為石頭。
所以我們學習運用矛盾法則時,要把對象分解為兩個對立的部分,而兩者必須互相聯係、互相滲透、互相依存,同時又互相排斥、互相對立、互相鬥爭,並且它們在一定的必要的條件下,互相轉化。像這樣對立的兩部分,才算是具體的、現實的矛盾,才具有矛盾的同一性。要在對象中探求具體的矛盾是一件困難的工作,一是必須開動腦筋,用心思索;二是必須具有關於對象的全部知識,如果單隻知道矛盾法則而沒有關於對象的全部知識,就不能探求出在一定必要條件下互相轉化的那種矛盾的同一性。我們不能在事物中亂定矛盾,如雞蛋與石頭、戰爭與石頭那類的矛盾,因為這樣的矛盾,缺乏一定的必要的條件,沒有矛盾的同一性。
2.矛盾的鬥爭性
矛盾的鬥爭性就是指兩個矛盾方麵的互相排斥,或互相鬥爭。“鬥爭”是一個具有廣泛意義的哲學範疇。它普遍地存在於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們的思想中。例如,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有鬥爭,正確思想和錯誤思想之間有鬥爭,化學上的化合和分解的對立也是鬥爭。總之,哪裏有矛盾,哪裏就有鬥爭,相互統一的對立雙方永遠處於不斷的鬥爭之中。矛盾的鬥爭貫串於過程的始終,並使一過程向著他過程轉化,使舊過程轉化為新過程。矛盾的鬥爭不僅表現在事物的量變過程中,尤其表現在事物的質變過程中。
一切矛盾的鬥爭都是不可調和的。各種矛盾鬥爭的具體形式雖然不同,但鬥爭結果決不是矛盾雙方的和解,而總是一方“吃掉”另—方,一方克服另一方,導致矛盾雙方的轉化,達到矛盾的解決。矛盾的鬥爭隻有對抗和非對抗之分,而沒有不可調和與可以調和之別。不可調和性,是矛盾的鬥爭性的固有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