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憾的是,蘇聯東歐各國的黨特別是蘇聯共產黨未能清醒地認識到上述問題,在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不同程度地犯了階級鬥爭擴大化的錯誤。同時,他們把同資本主義鬥爭的重心,不是放在國際上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維護世界和平,在國內創造出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顯示出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越性上,而是放在和美國去搞軍備競賽,爭當超級大國上。在長時期內,蘇聯的人力、物力、財力集中用於擴軍備戰,嚴重影響了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會主義優越性的發揮。在文化領域,他們搞指導思想的多元化,放棄馬克思主義的指導,聽憑盲目推崇西方的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和機會主義任意泛濫,造成群眾思想迷惘,失去對社會主義的信心、信念和信仰,特別是他們的高層領導自身的社會主義信念崩潰和解體,使資本主義能不戰而勝。
從中國共產黨近80年的曆程來看,我們之所以能夠不斷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勝利,正因為黨在各個曆史時期,始終堅持了“三個代表”的思想。當然,黨在不同時期,實踐中也犯過這樣那樣的錯誤,有的錯誤甚至很嚴重,例如“文化大革命”的10年內亂等,而這些錯誤產生的原因,歸根到底也還是在於不同程度地違背了“三個代表”。江澤民“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既是對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經驗教訓的高度概括,也是對我黨近80年曆史經驗的科學總結。“三個代表”把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正反兩方麵的經驗歸結為三個基本問題,高度凝煉,高度概括,明確回答了在新的世紀裏應該怎樣建設黨和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的問題,使我們在世紀之交的重要時刻,能夠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信念更加堅定,意誌更加堅強。
(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賦予矛盾理論以時代精神和實踐要求
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基本矛盾論,不僅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而且也是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馬克思主義在社會基本矛盾論上的一脈相承,不僅是在基本原理上的一脈相承,而且也是在世界觀和方法論上的一脈相承。
一方麵“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定不移地堅持了馬克思主義關於人類社會發展最終由生產力發展決定、由先進文化引導和由人民群眾推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定不移地堅持了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理論;另一方麵也表明它通過把發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堅持黨的先進性聯係在一起並上升到黨的性質、宗旨和指導思想的高度,從而賦予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理論以鮮明的時代精神和實踐要求。
當今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什麼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個主要矛盾,從我國1956年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以後,始終沒有改變。但是,這一主要矛盾在新世紀、新階段又有了一些新的變化、新的特點。
遺憾的是,蘇聯東歐各國的黨特別是蘇聯共產黨未能清醒地認識到上述問題,在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不同程度地犯了階級鬥爭擴大化的錯誤。同時,他們把同資本主義鬥爭的重心,不是放在國際上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維護世界和平,在國內創造出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顯示出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越性上,而是放在和美國去搞軍備競賽,爭當超級大國上。在長時期內,蘇聯的人力、物力、財力集中用於擴軍備戰,嚴重影響了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會主義優越性的發揮。在文化領域,他們搞指導思想的多元化,放棄馬克思主義的指導,聽憑盲目推崇西方的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和機會主義任意泛濫,造成群眾思想迷惘,失去對社會主義的信心、信念和信仰,特別是他們的高層領導自身的社會主義信念崩潰和解體,使資本主義能不戰而勝。
從中國共產黨近80年的曆程來看,我們之所以能夠不斷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勝利,正因為黨在各個曆史時期,始終堅持了“三個代表”的思想。當然,黨在不同時期,實踐中也犯過這樣那樣的錯誤,有的錯誤甚至很嚴重,例如“文化大革命”的10年內亂等,而這些錯誤產生的原因,歸根到底也還是在於不同程度地違背了“三個代表”。江澤民“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既是對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經驗教訓的高度概括,也是對我黨近80年曆史經驗的科學總結。“三個代表”把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正反兩方麵的經驗歸結為三個基本問題,高度凝煉,高度概括,明確回答了在新的世紀裏應該怎樣建設黨和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的問題,使我們在世紀之交的重要時刻,能夠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信念更加堅定,意誌更加堅強。
(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賦予矛盾理論以時代精神和實踐要求
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基本矛盾論,不僅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而且也是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馬克思主義在社會基本矛盾論上的一脈相承,不僅是在基本原理上的一脈相承,而且也是在世界觀和方法論上的一脈相承。
一方麵“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定不移地堅持了馬克思主義關於人類社會發展最終由生產力發展決定、由先進文化引導和由人民群眾推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定不移地堅持了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理論;另一方麵也表明它通過把發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堅持黨的先進性聯係在一起並上升到黨的性質、宗旨和指導思想的高度,從而賦予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理論以鮮明的時代精神和實踐要求。
當今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什麼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個主要矛盾,從我國1956年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以後,始終沒有改變。但是,這一主要矛盾在新世紀、新階段又有了一些新的變化、新的特點。
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要方麵的矛盾來看,如今我國現代化第一步和第二步戰略目標已經實現,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這是中華民族發展的一個裏程碑,一大曆史性進步。這就意味著長期困擾中國社會進步的溫飽問題,已經基本解決。但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問題,成為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的關鍵環節。這既是一大挑戰,也是一大機遇。是挑戰還是機遇,關鍵還看我們自身的作為。怎樣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全麵建設小康社會老祖宗沒有說過,鄧小平也沒有遇到過,這是一個嶄新的曆史課題,需要有新思路、新辦法、新舉措。例如,怎樣走中國新型工業化道路,怎樣推動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怎樣解決好全麵發展、協調發展的問題,怎樣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怎樣處理好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係,怎樣縮小城鄉差距、東西差距,怎樣提高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怎樣解決好就業和社會保障的問題等等。這一係列問題,都需要在未來的20年內,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進程中加以逐步解決,有些問題的徹底解決還需要更長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