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有夢想,讓它點燃生命
有一個關於2002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匈牙利作家凱爾泰斯·伊姆雷的故事:
他是一位匈牙利木材商的兒子,由於從小生得呆笨,人們都喊他木頭。他也名副其實,九歲之前,除了因遵守秩序,在學校裏獲得過一枚玩具螺絲釘外,再沒有過大的作為。
十二歲時,他做了一個夢,夢到有個國王給他頒獎,因為他寫的文章被諾貝爾看上了。當時,他很想把這個夢告訴別人,隻因怕人嘲笑,最後隻告訴了媽媽。
媽媽說,假若這真是你的夢,那就有出息了!我曾聽說,當上帝把一個美好的夢想放在誰心中時,他是真心想幫助誰完成的。
男孩從來沒聽說過夢想和上帝還有這層關係。媽媽說完,他就憑自己的愚笨信以為真了。
他想,自己真是天下最幸運的人了!世界那麼大,上帝一下子就選中了自己。為了不辜負上帝的希望,從此他真的喜歡上了寫作。
“假若我經得起考驗,上帝會來幫助我的!”他懷著這份信念開始了寫作生涯。三年過去了,上帝沒有來;又三年過去了,上帝還是沒有來。就在他期盼上帝前來幫助他的時候,希特勒的部隊先來了。他作為猶太人,被送進了集中營。在那裏,六百萬人失去了生命,他活了下來,因為從進去的第一天他就發現,“生存就是順從”。
“我又可以從事我夢想的職業了!”當他走出集中營門口,這樣念念有詞。1965年冬,他終於寫出他的第一部小說——《無法選擇的命運》;1975年,他又寫出了第二部小說——《退稿》;接著他又寫出了一係列作品。
就在他不再關心上帝是否會幫助他時,瑞典皇家文學院宣布:把2002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授予匈牙利作家凱爾泰斯·伊姆雷。他聽到後大吃一驚,因為這正是他的名字。
當人們讓這位名不見經傳的作家談獲獎的感受時,他說:“沒有什麼感受!我隻知道,當你說我就喜歡做這件事,多困難我都不在乎時,上帝會抽出身來幫助你。”
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美麗的夢。大雁的夢是飛翔藍天,小草的夢是綠滿天涯,花兒的夢是點綴生活。兒童不能沒有夢,就像小鳥不能沒有翅膀;教育不能沒有夢,就像生活不能沒有陽光。
有夢的童年是豐富多彩的,有夢的生活是激情洋溢的,有夢的人生是詩情畫意的,有夢的教育才是真正眷戀人性的教育。心有多大,人生的舞台就有多大”。心有多寬,夢就有多長,路就有多遠,生命就有多精彩。教師首先要做個有夢的教師,輕輕的喚醒孩子心中那露珠般的晶瑩的夢,點燃孩子那夢想的火花,讓美好的夢想象一麵飄揚的旗幟,召喚著孩子走向自信、成功的人生,因為成功永遠藏在有夢想的人中間!
美國籃球巨星喬丹在很小的時候就有了自己的籃球明星夢。一天,他把自己的夢想告訴母親,母親大加讚賞,為他有了自己的夢想向他祝賀,鼓勵他向籃球明星學習,並且經常抽出時間和小喬丹一起欣賞報刊雜誌上籃球隊員們馳騁球場、飛身灌籃的矯健身影和颯爽英姿。同時,建議喬丹把那些花花綠綠的圖片剪下來,貼到房間的牆上去,便於與偶像們朝夕相伴。
同小喬丹一樣,幾乎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夢想。孩子們在談到自己的夢想時,往往會神采飛揚。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卻常常對孩子的夢想不屑一顧,甚至大潑冷水。有一個小學三年級的男孩子曾對母親說,長大了要去當艦長,而母親卻說:“瞧你那糟糕的成績,打掃軍艦都輪不到你的份兒。”孩子的夢想被母親的譏諷傷害了。如果這位母親能像喬丹的母親那樣認真對待孩子的那份夢想,孩子日後沒準真會成為一位出色的艦長呢。
孩子的夢想是世界上最具價值的珍寶,對孩子的成長具有巨大的牽引和激勵作用。兒童心理學家認為,夢想是孩子自我形象的理想化。鼓勵孩子追夢,孩子會產生強勁的內驅力,麵對各種困難也會主動想辦法去克服。夢想能使孩子在學習、工作過程中創造不輟,並獲得愉悅的情感體驗。據對愛迪生、畢加索、達爾文等成就卓著的人物的研究表明,他們在童年時期,都有一個絢麗多彩的夢,他們一生為之奮鬥的目標就是實現早年的夢想。因此,可以這樣說,沒有夢想的孩子是沒有未來的,是不可能有所作為的。
誘發孩子的求知欲,第一個接口就是讓孩子不斷有夢想,並在夢想的自我熏陶中去做每一件事情。孩子有了夢想(哪怕有些不可思議),父母都應為他有了“理想的我”而感到欣慰和自豪,並給予肯定。父母對孩子的夢想堅信不疑,孩子就會從父母那裏獲得力量,獲得勇氣,樹立信心。為了使孩子的夢想能成為現實,在孩子追夢的過程中,還應予以多方麵的關注。比如,幫助孩子尋找夢想的偶像,和孩子討論偶像的成長史、奮鬥史、成就史,明確成功必須付出辛勞和汗水,讓偶像在孩子心裏生根;給孩子的圓夢計劃提供建議和支持;經常提醒孩子踐諾,在孩子懷疑夢想時給孩子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