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辟蹊徑,走出自己的路(1 / 1)

獨辟蹊徑,走出自己的路

在一定的環境中工作和生活,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我們稱之為思維定勢。這就使孩子們習慣於從固定的角度來觀察現象、思考問題,以固定的方式來接受答案,它是創新的天敵,會導致孩子們思考的滅亡。

每個人都在不同程度地被自己的習慣和慣性思維所左右。道理很簡單,因為人相信經驗,害怕改變,擔心這種改變會為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但遺憾的是,人們的這種習慣實際上並非最佳的選擇。

孩子會碰到許許多多意想不到的問題,如何解決,對他們來說簡直一門學問和藝術。其中關鍵的就是要有獨辟蹊徑的能力,這樣,就沒有解決不了的難題。我們要努力培養自己的走自己路的能力,這必將一生受用。

在學習中,敢於打破常規,善於隨機應變,能夠因題製宜靈活處理複雜難題的人,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聰明,也最容易達到目的,獲取成功。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有一天,一個美國人的兒子從幼兒園回來,鄭重其事地拿出水果刀和一隻蘋果,說:“您知道蘋果裏藏著什麼嗎?”做父親的不以為意:“除了果核還能有什麼?”兒子就把蘋果橫切成兩半,興奮地說:“看哪,裏麵有一顆星星。”果然,蘋果切麵顯示出一個清晰的“五角星”圖案。這位美國人沉默了,他已吃過多少蘋果,卻從未發現蘋果裏還有“星星”這樣一個秘密。

這個故事可以讓我們領悟到一個道理:隻有敢於突破思維定勢,獨辟蹊徑,才能有新的發現,才可以取得成功,才會有創新,在學習和未來的工作中才能夠得到巨大的成績,才能夠不斷地走向成功。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一位牧師正在家裏準備布道用的材料,不料他的小兒子卻一直吵鬧不休。牧師靈機一動,從雜誌上撕下一頁地圖,撕成碎片,對小兒子說:“寶貝,地圖被弄壞了,你要是能把它拚好,我就給你兩美元。”小兒子高高興興接過了那些碎片——牧師長籲一口氣說:“現在好了,可以安心工作了。”

不料,沒到10分鍾,他的小兒子就回來了:“爸爸,給我那兩美元吧。”牧師看到那張拚好的地圖,大惑不解:怎麼會這麼快就拚好了呢?小兒子神氣地把剛剛粘好的地圖翻過來:“看,地圖背後是一位明星的畫像!我不熟悉要拚的地圖,但是如果這個明星的畫像正確,地圖就肯定也是正確的!”牧師拿出兩美元,說:“對啊,隻要人是正確的,那麼他的世界就一定也是正確的!謝謝你給我提供了講道的材料!”

如果我們沿著固有的思路,認真地投入到支離破碎的地圖碎片中去,肯定會浪費很多時間,事倍功半;而牧師的小兒子隻是在開工之前多想了一小步,於是發現了地圖背後的秘密。想到別人所沒有想到的,這就是一種創新。

但是,由於灌輸式教育的影響,導致很多學生在學習中的思維方式都是螺旋式或直線型的,習慣地將學習中的問題化為一種非A即B的簡單判斷,認為一個問題隻有一個正確的答案。而獨辟蹊徑可以幫助你找到其他的解答方式。

從烏鴉喝水的故事中,我們可以加深對這一學習習慣的理解。一隻烏鴉想喝水。它看到一隻瓶子裏裝有水,但水不滿,瓶口又小,自己的腦袋伸不進去。怎麼辦呢?這隻烏鴉看到瓶子旁邊堆放著許多小石子,於是它把這些石子一粒一粒地叼進瓶子裏,讓水位慢慢升高,於是便喝到了水。烏鴉的目的,是要解決喝水的問題,將石子叼入瓶子,似乎與喝水無關,但這樣做升高了水位,喝水的矛盾自然而然地得到了解決。

這就是獨辟蹊徑的妙處。有位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獨辟蹊徑的作用:

心理學家把狗和雞關在兩堵短牆之間,在狗和雞的前麵用鐵絲網隔開放了一盆食物,雞一看到飼料馬上直衝過去,結果左衝右突就是吃不到。狗先是蹲在那裏直勾勾地看著飼料和鐵絲網,又看看周圍的牆,然後轉身往後跑,繞過牆來到鐵絲網的另一邊,結果吃到了食物。

你在學習中,是不是也會遇到這種情況?是不是總是死抱著正麵進攻的方法一味蠻幹,而不是獨辟蹊徑用意想不到的方法,輕而易舉地解決問題?

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隻是順著某一思路思考,往往因為找不到最佳感覺,而不能進入最好的學習狀態。學會獨辟蹊徑,可以讓你從其他領域,或者從似乎與學習對象關係不大的事物中受到啟示,從而產生新的設想,得到意外的收獲。

數學家馬丁?加德納說:“你考慮的可能性(不管它多麼異乎尋常)越多,也就越容易找到真正的訣竅。”因此,在學習過程中,一定要善於運用各種思維方式、善於從不同的角度考慮問題,在一個問題麵前,盡量提出多種設想或答案,以增加選擇對象;善於變換影響事物質和量的諸多因索中的某種因素,以產生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