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嗎?
除了徐晃之外,沒有人覺得會行。
硬拚自然不行,可我老徐這回還真就不玩兒硬拚了!
不玩兒硬拚你又能玩兒什麼呢?那便是智謀。
事實上,徐晃很可能是曹操旗下將領中最符合智勇兼備一詞的人物。遠勝於曹操的早期隊伍如樂進、李典,而與同樣來自外幫的張遼、張郃而言,其實也沒遜色多少,甚至很可能超過了張郃。
首先說一句,這是個一生幾乎從未打過敗仗的將領。
說他有謀,自然有依據。早在漢獻帝尚在混亂中煎熬的時代,當時的徐晃,便曾經勸說楊奉,讓他保護天子入京,這其實便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原始版本。隻不過後來的曹操成功實施,而徐晃的主張雖然得到了楊奉的采納,可以此時楊奉的實力,實在無法實施而已。
所以,此後的事實便是楊奉與韓暹、董承每日爭鬥不休。眼看這事情沒個了結,徐晃便給楊奉出了第二個主意,找一個人幫忙——那便是曹操。
從這個意義上說,徐晃,便是曹操最終能夠“挾天子”的最初創意者。
而在河北大戰之際,一座叫作易陽的縣城曾令曹操煩惱不已,那縣令居然一開始便假裝投降,後來又守城拒外,於是曹操便派徐晃前往攻擊。此時徐晃若是采取猛攻之勢,自然也能攻下,隻不過損耗士卒而已。
“如今之形勢,袁紹的兩個兒子尚未最後失敗,所以那些城池都在觀察形勢,易陽隻是一個小縣,攻破很容易,若是要屠城其實也很簡單,可河北這麼多郡縣,得知這個消息,那便唯有拚死抵抗,如此一來,對明公您有何好處呢?在徐晃看來,倒不如招降易陽,給河北諸城做個榜樣,必然會有望風而降的效果!”
據說他這便沒有殺三心二意的縣令,而是再給了一次許他投降的機會,而這一次也確實成功了。兵法雲“攻城為下,攻心為上”,可見徐晃實在是做到了古人“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
而在此後的關中大戰中,也是徐晃,為曹操獻上了假裝要攻潼關實際卻飛兵強渡蒲阪津的側翼包抄戰略,在得到曹操許可之後,他也是成功的實施者。
不久前的曹劉漢中爭奪戰中,也是徐晃,在馬鳴閣道成功阻擊了劉備的部將陳式等十幾個營。如此表現,甚至超過了在漢中先後擔任主將的夏侯淵與張郃。
但問題是眼下的荊北爭奪戰中,徐晃又如何能以新兵與關羽爭鋒呢?
新兵欠缺的是經驗,更欠缺的是勇氣。徐晃的應對辦法,隻有一句話,那就是用自己的勇猛來帶動這些新人。
所以,當關羽的前鋒部隊推進到郾城之時,徐晃不再遵從曹操讓他稍等的軍令,而是果然向前。
自然,所謂勇猛,並不是不顧一切地胡亂衝刺,送命到敵人的刀尖上,那是莽撞與犯渾,不是真正的勇猛。
徐晃的向前,其實是做出向前包抄到敵人背後的態勢而已,甚至放出一些假消息,說要在關羽軍背後挖一條塹溝,讓敵人無法撤退。
如此一來,甚至徐晃無須一戰,關羽軍團的前鋒部隊已然害怕,最後居然是燒掉大營,連夜逃走。徐晃輕易便得到了偃城——這一場勝利,看似無關緊要,實際上也沒對關羽軍團造成實質性的危害,可是就士氣而言,顯然是徐晃的新兵得到了勝利的希望,而關羽的部隊卻遭遇挫折,雖然隻是小挫而已。
可是接下來該如何呢?徐晃隻是一支孤軍而已,眼下是該前進還是固守待援呢?很多人都主張快速前進,去救援曹仁,似乎曹仁馬上就要城破人亡一般。
也就在這個時候,曹操派來的參軍事趙儼抵達了徐晃的大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