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零五】徐晃!帶著一夥兒新兵來廝殺(3 / 3)

趙儼,在《三國演義》裏籍籍無名,可在東漢末年的真實時代中,卻也是個幹練的文人。當時有所謂潁川四大名士:一個是辛毗、一個是陳群、一個是杜襲,第四人便是他。自然這個四大名士,其實是指潁川的年輕一代,荀彧、荀攸這樣的大腕兒算是上一代了。譬如,荀攸是公元2世紀50年代生人,而趙儼呢,就是標準的“70後”。

不過,雖然是“70後”,這些年輕人也經曆了漢末的大戰亂。而當時的選擇,幾乎也一樣是離開中原去當時處於和平狀態的荊州。那時的荊州主人劉表,居然還很欣賞趙儼、杜襲等人,以貴賓之禮儀相待,更表示要請他們出來做官。

可事實是,劉表來獻媚,趙儼還偏偏就不稀罕。他的眼光也不差,說劉表這人有個毛病叫作近視,眼下雖然看上去蠻威風,遲早卻要崩盤,難以成就什麼大事。

而在這個時候,曹操在許昌發布了“唯才是舉令”,趙儼便說了:

“曹鎮東(曹操當時的職位是鎮東大將軍)這人看得懂時勢,知道什麼叫作應時順世,他一定能匡濟華夏,我們何不去投奔他呢?”

似乎這便是當時絕大多數人的選擇。趙儼、杜襲等人舉家北上,離開扶不起的劉表,回歸他們認為一定能收拾亂世的曹操!

而曹操,給趙儼的第一個職位便是朗陵(今河南確山南)縣長,這自然是個小縣,所以身為父母官的他連縣令都不是,隻能稱縣長。可縣雖小,強橫不守法的人卻不少,以往的縣官都無法治理,如今換成趙儼,倒是簡單了,那就是一個辦法,統統抓起來,查明所犯罪行,說是要全部斬首。

然而,真要斬嗎?這些人不守法,就是因為他們是這小小縣城裏的主要家族代表,若是都殺了,趙儼又如何治理縣政呢?所以,事實上趙儼是在恩威並施,在死刑判決之後,他又專門寫了一封表給郡裏的長官,要求寬恕他們一次,日後若是再犯,兩罪並罰!

好嘛!這麼一來,那些頑劣之徒果然就老實了。

而事實上,正是因為有趙儼這樣的地方官,曹操的後方才在官渡大戰的危局之際多少能保持堅定。而在官渡之後,當張遼、樂進和於禁三路人馬,駐紮在長社、陽翟和潁陰三塊相鄰之地時,個性迥異的三人經常鬧矛盾,甚至是因為一些瑣碎小事而喋喋不休。而曹操的解決辦法,就是讓趙儼去做參軍,最後令三員大將之間的積怨有所緩和(緩和而不是解決,因為此後張遼和樂進還有不睦之聲)。

於是,在此後的征討荊州之際,趙儼便成為都督護軍,負責兼領七路人馬,其中便有於禁、張遼、張郃、李典這樣的名將。

而後,在西北戰場上,趙儼也有平定軍人叛亂的出色表現。

可以這麼說,趙儼就是一根“定海神針”,哪裏出了亂子就放哪裏。眼下,曹操便將他派到了徐晃軍中擔任參軍事,換句話說,他就是這支部隊的政委。

做政委,最主要的責任就是解決部隊的思想問題。此刻的徐晃兵團,顯然就為是否要前進而困惑。於是趙儼便說:

“怎麼辦呢?關羽軍團的圍城工事修築得很堅固,而洪水至今未退,我們身為援軍,卻兵少力弱。更糟糕的是,城裏的曹仁完全不知我們已經到來,沒辦法裏外夾攻。如果隻憑一腔熱血,做莽撞的單獨行動,恐怕隻會讓關羽高興!”

這分析顯然很有道理,可問題是如何解決這些困難呢?總歸要有個切實可行的辦法才行啊!

趙儼還真有辦法,而這辦法其實也不算太難琢磨,那就是逼近關羽陣營,派人潛入城中告知曹仁,援軍已然到來,再守十日,大部隊也能到達,之後便是裏外夾攻,擊破關羽。

可若是因為救援太慢而受到曹公的懲罰,那又該怎麼辦呢?

趙儼說,那就由我承擔!

再無異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