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零六】故人!聊完故舊便要掄斧頭(3 / 3)

不回荊州,堅持些時日,或許就能拿下樊城,為進一步北伐安下一顆牢固的鉚釘。而荊州的江陵、公安兩城,守住這些時日應該也不是問題吧!

而更有一種可能,呂蒙來襲的消息會不會是一種假消息呢?徐晃故意將這種假消息散布開來,說不定就是一種詐謀,目的是將關雲長誆回去而已。

關公在這邊胡思亂想,曹操卻南下來救曹仁了,不但自己來救,還招呼著駐守江淮的張遼等人,都要派兵來救援。

此時曹操的身邊,又多了一個奇才,那便是曾經為長沙太守張羨出謀劃策抗拒劉表侵襲的桓階。最初做主簿,後來是典領文書、參與機要,短暫地出任趙郡太守之後,他便回到中央,先後做了魏國的侍中、尚書。在曠日持久的太子人選爭奪戰中,他旗幟鮮明地站在了曹丕一邊。

顯然,他獲得了成功!

眼下,桓階便問曹操:“大王您是不是質疑曹仁不能處理好襄陽、樊城的戰事呢?”

曹操搖頭,說不是。

“那麼,您是不是擔心他不能和徐晃兩人盡心盡力呢?”

“也不是啊!”

“那您為什麼要親自前往呢?”

曹操苦笑:“你當我願意去啊!我年紀都這麼大了,總歸想著要頤養天年,隻不過敵人勢大,我怕徐晃他們抵擋不住而已。”

“大王您可曾聽過這麼一句話,叫作居萬死之地,必有死爭之心。”

這話,其實就是孫子當年說的:“投之亡地而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人,不到萬不得已,就不會奮發出他最後的決心,你說是垂死掙紮也罷,但凡動物都是如此。而往往在這一時刻,反而會得到生存的可能。

可桓階這話是什麼意思呢?他說,眼下曹仁那些人之所以能身處重圍之中而能拚死守住城池,就是因為他們覺得您會去救他們。您且不去救,他們就能再堅持些時日。可若是這就去了,他們反而會一下子失去堅持的能力,反而有潰敗的危險。

那麼,如何才是最妥當的方案呢?桓階的意思就是,您可以去,但不必那麼急,且先駐紮在摩陂,聽說您近了,曹仁和徐晃他們必然信心倍增,巴不得要在您麵前表現表現,如此一來,關羽的敗期也就屈指可數了。

好吧,就這麼著!

而曹操在南下的同時,也不斷地調撥出十二營兵馬,前往最前線的徐晃大營,劃入徐晃的指揮權限之下,顯然這是在告訴徐晃:

“你幹得很好,給你更多的兵,願君能立下更大的功勞!”

於是,徐晃便發起了大規模攻勢,甚至在關羽親自率領五千步騎兵來救援之際,都被徐晃殺得大敗而走。甚至追殺入多達十重的圍塹鹿角,一場惡戰中,殺死了關羽的部將傅方、胡修,關雲長的陸上部隊,這就潰敗向南方而去。

可關羽的部隊,不僅僅是陸軍,還有一支龐大的艦隊,依舊隔絕著襄陽城與樊城之間的交通。

問題是,就在這個關頭,南方來了消息,那便是兩句話、十個字:

“呂蒙襲荊州,南郡已陷落!”

這十字,其實關羽能想象到前半句,關鍵是後半句——他怎麼樣也想不到荊州竟會如此快的淪陷,按理說你全力守城,至少可撐半個月,怎麼會這麼快就陷落了呢?

能想到前半句,是因為關羽此前確實一直以來與孫權關係相處得很不好,借人家的荊州不還,這已然是個大問題;又拒絕人家的聯姻請求,更加以辱罵,這是第二個嚴重問題;最後,幹脆奪人家的糧倉,接下來似乎就該搶人、搶地盤了。

實事求是而言,老關給當時人的印象,就是要惹毛孫權。

其實不單是如此,老關的主人劉備,又何嚐不是如此。當初孫權提議聯合進攻劉璋,劉備賭咒發誓,說寧可披頭散發入深山也不願意失信於天下,因為劉璋也姓劉,同為大漢宗室。可孫權剛打消主意,他一轉身,倒是對益州大打出手了!如此一來,孫權怎不大罵,說這個劉玄德,就是個不講信義,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小人!

所以,在戰爭爆發之際,劉備、關羽不可信賴已經成為孫權一方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