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意圖很簡單,當年老爹就是輸在赤壁,以至於斷送一統江山的可能。而如今我若是能打敗孫權,不就能勝出老爹,甚至可以兼並吳蜀呢?
大概便是如此了。
曹丕一生最大的戰略性錯誤,由此鑄成。誰又能想到,這位自詡文武全才的魏文帝,居然不去攻打已然意氣中衰的劉備,而要進攻剛取得夷陵大捷的孫吳。
興衝衝幾路兵齊頭並進,目標便是江東。
這便是公元222年的南征。
那麼,此時是伐吳的時機嗎?
事實上,伐吳倒也不是不行。問題是你的盟友是誰?
難道你能聯合蜀漢一起伐吳?要說劉備剛被吳軍殺得大敗,實在是意氣喪盡,縱然有心與你一起東進,實在也無力可行。更何況劉備還記得他的根本宗旨,就是要反對你這篡奪大漢天下的賊子呢。
所以,曹丕最好的選擇,其實還是聯合孫權一起伐蜀。蜀破之後,再徐徐考慮滅吳也不晚。
問題就是曹丕憋不住他內心那種強烈的求名求利意識。
於是,他便往南而去。
既然你來了,孫權便要抵擋。此時孫劉聯盟尚未恢複,他其實是兩線作戰。所以,必須一麵用陸議壓製住劉備可能的反撲,一麵親自出動,臨江據守。雖然以孫權的兵法,實在是糟糕得很。一會兒是呂範的船被大風吹走,一會兒是江陵被圍,多虧朱桓與朱然,兩個朱家子弟。
一個在東線的濡須,以少勝多打敗了曹魏老將曹仁,生擒了王雙。這王雙,似乎就是《三國演義》中吹噓得何等猛烈,以至於諸葛亮要為他動許多腦筋之人,但就這麼被朱桓給活捉了?或者,隻是同名同姓而已。
這朱桓,他的最大成功,其實就是示弱給曹仁,引誘曹仁派出將領,坐著油船來攻他的中州基地,而朱桓,這便如雷霆出擊,將曹仁的幾路人馬分頭擊潰。看似很簡單,卻恰好能克製住曹魏軍團七零八落的攻勢。
而朱然,負責的是西線,麵對的是魏國的曹真、夏侯尚、張郃等數員大將,甚至曹丕也親自到後方坐鎮做聲援。
朱然的兵力其實很薄弱,起初他唯一的外援部隊就是孫盛的一萬人,但這孫盛很快便被張郃打得落荒而逃,以至於朱然不得不獨自麵對曹真的大軍,而他的兵,大多數因為流行性疾病而無法應戰,隻有五千人能上城頭駐守。
“拿下江陵,荊州便唾手可得了!”
此時的曹魏軍隊,將這江陵城團團包圍,孫權曾派潘璋帶著援軍試圖解圍,結果是一敗塗地。曹真部隊已然推進到江陵城下,在地上築起土山,搭起樓櫓,逼近城牆;在地下則開鑿地道,試圖潛入城內。
按說朱然人少勢微,這便該是害怕了。可實際上,他屢次出擊,居然連續擊破曹魏兩座軍營,按理說城下這麼多兵、這麼多將,應該不會有這種事,可事實就是在曹真、夏侯尚以及名將張郃眼皮子底下,朱然成功地實施了突破。
不過雖然這樣,曹丕還是覺得有勝算,因為自己人多糧廣,就這麼耗著,耗五六個月,看你還行不行?
問題是六個月真的過去了,朱然依然守著江陵城,魏軍不能前進一步。甚至是駐紮在北門附近的江陵縣令試圖與曹魏勾結,出賣朱然之際,居然也被他及時發現,一舉粉碎。結果便是曹真、夏侯尚、張郃都無可奈何,隻能乖乖走人。
怎麼辦呢?打又打不過,難道像老爹曹操當年一樣灰溜溜地撤回去。曹丕正在為難,有人幫他想了一個借口,說是遇到疫疾,和曹操一樣,不是打不過江東人馬,而是因為流行性疾病,不得不撤退。
好嘛,恰好孫權也不想再打下去,因為兩邊都結仇顯然對雙方都不利,於是一拍即合,各自退兵回家。
所以,凡事都得看實際效果。你曹丕自我吹噓說武功多麼厲害謀略多麼神奇,可看人家打自己在旁邊說風涼話是一回事,自己上場動真格的又是另一回事。當劉備在夷陵與陸議火並之際,曹丕似乎頗懂策略。可輪到自己上場與孫權廝殺,不要說什麼策略,連硬碰硬都搞不好。
若以統兵能力與實戰水平而論,曹丕遠在曹操、劉備之下,也不如曹彰、曹休這些人,甚至也比不上曹仁,大概僅僅比曹爽稍勝一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