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精神分析療法:解決潛意識裏的自我衝突(1 / 2)

人格被一分為三:

本我:人格結構的最底層,是“原始的人”,遵循快樂原則。

自我:人格結構的中間層次,是“現實的人”,遵循現實性原則。

超我:人格結構的最高層次,是“道德的人”,遵循道德原則。

三者的衝突構成了人的心理問題。它們該怎樣和諧相處?

相信對心理學有興趣的人,都不會不知道心理學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弗洛伊德。他最為人所熟知的理論就是他關於潛意識和人格方麵的理論。弗洛伊德把人格分為三個層次,即本我、自我、超我,本我位於人格結構的最底層,是“原始的人”,它遵循快樂原則;自我位於人格結構的中間層次,是在本我的衝動與實現本我的環境條件之間的衝突中逐漸發展起來的,是“現實的人”,它遵循的是現實性的原則;超我位於人格結構的最高層次,是個體社會化的結果,是“道德的人”,它遵循道德原則,起著抑製本我衝動、對自我進行監控以及追求完美境界的作用。這三個層次相互交織,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當三者處於協調狀態時,人格表現出一種健康的狀態,當三者發生衝突無法解決的時候,就會導致心理的疾病。而這三者之間的衝突,也構成了意識與潛意識的衝突的主要內容。

弗洛伊德就在此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了精神分析療法(Psychoanalysis therapy)。精神分析療法就幫助患者揭穿自我防禦機製的偽裝,認識到症狀產生的無意識根源,將壓抑化內心深處的痛苦和衝突釋放出來,通過領悟代替壓抑來消除療狀。

在開始治療時,治療者坐在他的側後方,要求患者把自己想到的一切部毫無保留地講出來,無論多麼荒謬、可怕的、令人羞恥或厭惡的,都要講出來,不能隱瞞。治療者邊聽邊做筆記,對所講的一切要誠心接納。讓患者把心中的隱密說以來,可以使治療向前邁進一大步。在自由聯想時,患者時常提到留做過的夢。由夢的內容進行聯想,可以引出許多無意識的材料。弗洛伊德過對夢的研究發現夢是被壓抑欲望的變形滿足,通過分析夢有助揭露患者症狀的真實,因此夢的釋義也是精神分析療法的一個重要步驟,治療者通過自由聯想、夢的回憶、移情、阻抗等掌握了大量資料後,就要耐心向患者解釋症狀的無意識功機,這就是闡釋,闡釋是精神分析治療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步驟,闡釋的過程就是治療。而使被壓抑的心理資料得以源源不斷地通過自由聯想和夢的分析暴露出來。闡釋是逐步深入的,病人也通過長期的會談在意識中逐漸培養起一個對人對事成熟的心理反應和處理態度。隻要感者對症狀的原因有了真正的領悟,正視他所回避的東西或尚未意識到的東西,使無意識之中的內容變成意識的,症狀就消失,不再出現。

可是要讓患者真正自由地毫無顧忌講出他想到的任何令人震驚或難以啟齒的事情,是不容易的,在不能順利進行隨意聯想時,就使用了催眠療法,應用催眠技術使人進入特殊的催眠狀態,在催眠的狀況中讓患者聯想到那些被壓抑的記憶、其他思想,或者夢境。讓患者進入催眠狀態,即介於覺醒和睡眠之間一種過渡狀態,就避開“看守人”意識的監護,從而有效地影響患者的非正常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