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是一種複雜的心理現象,種類繁多、成分複雜。從情緒的發生、發展來看,“好與惡”或“喜與怒”是最原始的情緒,而悲哀、恐懼則是後天習得的。情緒的產生以生理需要為基礎的,同時也是由人對環境、事物的認識決定的,受環境的影響。

情緒是一種複雜的心理現象,種類繁多,不可勝數,但人們平時所說的“七情”(喜、怒,哀、欲、愛、惡、懼)便基本上包括了情緒的基本形式,現在也往往把喜、怒、哀、懼列為常見的、基本的情緒形式。現代心理學把快樂、悲哀、恐懼、憤怒看作是基本的情緒、也稱為原始的情緒。然而從情緒的發生、發展來看,“好與惡”或“喜與怒”是最原始的情緒,而悲哀、恐懼則已有些習得的特征了。

1896年,德國的心理學家馮特在他的《心理學大綱》中,提出了“情緒的三維理論”。他認為,不能隻根據愉快和不愉快來解釋情緒,而要從三個維度進行描述,這樣才能說明情緒多角度的特點。三個維度的內容有:愉快——不愉快;緊張——鬆弛;興奮——沉靜。情緒、情感的活動,就變動於這三種維度之間。愉快——不愉快維度,取決於刺激的多方麵的因素,如,需要是否得到滿足,滿足的程度如何。緊張——鬆弛維度則決定於刺激的時間及其強度。興奮——沉靜維度依存於刺激的性質。美國心理學家伊紮德提出情緒四維理論,認為情緒有愉快度、緊張度、激動度、確信度等四個維度。總之,由於情緒、情感的產生,總是與人的需求是否得到滿足直接相關,而需要滿足及其滿足程度又是與所處的情境相關聯的。對情緒進行分析必須依存於具體的環境。

生理反應是情緒存在的必要條件,為了證明這一點,心理學家給那些不會產生恐懼和回避行為的心理病態者注射了腎上腺素,結果這些心理病態者在注射了腎上腺素之後和正常人一樣產生了恐懼,學會了回避任務。

傳說古代印度有一種“米刑”,當不能判定幾個人當中誰是罪犯的時候,法官就要這些嫌疑犯咀嚼“神聖”的稻米。嚼了一陣之後,要他們把米粒吐在無花果樹的葉子上。如果有人吐出的稻米是幹的,就可斷定這個人是罪犯。這種方法今天看來固然好笑,但是它說明古代印度人已經知道情緒與身體變化的關係。 不同的情緒狀態,唾液分泌情況是不一樣的。由於罪犯心中害怕,所以唾液分泌少,吐出來的稻米是幹的。現代科學還進一步證明,人的情緒可以引起內髒器官機能的變化。如人的呼吸,高興時每分鍾17次,消極悲傷時隻有9次,恐懼時有20次,憤怒時可以高達40次。滿意愉快時心跳正常,恐懼或暴怒時心跳加快,血壓升高;驚懼或憤怒時,唾液常常停止分泌;悲傷時食欲減退等等。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