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好心情,關乎生活質量,不可輕視。自我暗示,是一種自然訓練方法,有意識地自我暗示,能讓變壞的心情化解開來,引導自己走出消極地帶。情緒與行動分開,營造良好的人際關係和生活氣息。

其實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從早到晚,無論你願意還是不願意,各種各樣不順心、不如意的事情總是不斷發生。要是不能保持好的心情,煩惱、不愉快就會頻頻侵入生活,久而久之,不但身心會出現一係列不良反應,工作、學習、個人發展也都會受到影響。因此,保持好心情,關乎生活質量,不可輕視。

可是,我們的心情被我們所遇到的不順利、不合理、不公平或者意外情況所攪壞,是太自然的事了。與之相比,保持好心情倒是一件十分不容易做到的事:

比如,你有急事要遠行,而將乘坐的飛機因故取消或更改時間了,你就會從接到此信息起心情就變得不愉快了。

又如,當你是個病人,本來已經很不舒服,如果你在醫院裏遇到的醫護人員態度生硬,缺乏同情心,你便會氣憤,不但感到病痛,而且內心難受。

再如,突然發現丟失了物品、高考落榜、被朋友誤解等等,哪怕是小事一樁,都會令我們的心情出現消極變化。

應該說,消極心情的產生,是人的情緒的自然流露,無可指責。如果說,有什麼辦法能讓消極的心情不產生,那是不客觀的,喜、怒、哀、樂,人之常情嘛。但如果要減少壞情緒的影響,那就是自我控製、自我調節的功夫了。同樣,要做到隨時保持好心情,也需要掌握自我調節的方法。這就要在遇到問題、產生壞心情的時候,能夠有意識地自我暗示,讓變壞的心情化解開來,自己引導自己走出消極地帶。

人們在生活中由於種種經曆和遭遇,自然而然會產生不同的情緒,其中消極的情緒往往導致行為的不當,這不免造成一些人際間的誤會、隔閡等溝通不良,結果又不得不付出一番精力去解決因此而產生的問題。相信不少朋友會有這樣的體會,我們不妨隨意舉出一則:

某餐廳,就餐者眾多,谘詢小姐和服務員不停地忙著。這時,一位先生斯文地舉起手,示意他需要服務,可一而再、再而三地舉手並未被忙碌中的侍者發現,於是先生有點“火”了。”喂!小姐,不幸仍無服務員到位,先生更“火”,隻見他一臉的不高興,起身去找領班投訴。於是,領班陪著笑臉道歉,服務員立刻過來招呼,先生仍憤憤不平地給予“太不像話”之類的批評,接著是並不愉快地吃完這頓飯。

就這麼一件小事,但這位先生由斯文表現到憤憤投訴的過程中,就伴隨了產生不滿情緒和由不滿情緒支配投訴行動的事實。不是說投訴有什麼不妥,消費場所受到任何不周到的禮遇都可以投訴,而且往往這樣的顧客才是好顧客,因為他會把問題提出來,讓商家知道自身的不足和問題所在。比如這問餐廳,其服務提供的設計就有問題,至少說明餐台的關注失控,有客人來而無人及時服務,這個問題很重要,因為在餐桌上及時招呼客人與在櫃台前主動詢問顧客沒有兩樣。所以,造成那位先生不滿情緒的理由太充分了,先生由斯文轉而忿然太自然了。

不過我們此文所要強調的,是當情緒產生後,是不是一定要順著當時的情緒,去做自己第一時間做的事,因為這時的行動往往受情緒控製而未經頭腦分析,可能不是最恰當的行動,說不定會造成不利的局麵或結果。你可以這樣想:當那位就餐的先生產生不滿意的情緒時,他可以讓不滿情緒膨脹(有人還會因此大打出手),他也可以告誡自己:不滿意不是我要的情緒,現在我應調節自己。然後,他完全可以站起來,走到一位小姐身旁,輕聲告訴她:“請盡快給我們上菜,好嗎?謝謝。”這樣做最大的好處,是保持自己心情的愉快,那麼飯後再找領班,誠意提出意見和建議,就會使這件事的處理更恰當了。

這就是“情緒與行動要分開”。日本有一種“森田療法”,指導人們將許多客觀存在的情緒,如“看著你就不順眼”、“懶得理你”、“我很不舒服”、“我不喜歡這個人”等等,與你應采取的行動分開。比如在商務活動中,對你不喜歡的人,也要有恰當的尊重和禮節;身體不舒服時,見到同事、上司也應保持狀態問一聲“早安”。這都是我們不應忽視的。 有時將情緒與行動分開並不容易做到,但我們很需要這個方法。這種自我訓練,會大大提升個人的社會適應性和處世技巧,更是我們進行自我調節的重要內容,把握它吧。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