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水推舟”就是因利乘便,利用時機,趁勢而上。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抓住對方的話頭,把對方引入到你的圈套中。也可先假設對方的觀點言之有理,然後據此引申出一個連對方也不得不承認是荒謬的結論來。

“順水推丹”是一種應變手段。在猝然發生地事件中,能利用此中矛盾,站在主動地位,出其不意地向對方進攻。

順水推舟,歸謬說服

歸謬說服並不直接反駁對方的錯誤觀點,而是先假設對方的觀點言之有理,然後據此引申出一個連對方也不得不承認是荒謬的結論來,從而心甘情願地放棄原有的錯誤觀點和主張,無條件地接受說服者輸出的思想信息。

實踐已使許多人懂得,當我們麵對固執己見的人,直接反駁其錯誤會有諸多的不利,而最有效、最巧妙的方法當屬歸謬說服方式了。

《伊索寓言。不忠實的受托人》中有一段話說得很實在:“遇到謊言說得過於離題的時候,你如果想用論證來破其謬見,那麼,未免太鄭重其事了。”因為那樣反而會糾纏在沒有意義的細節上,顯得愚拙,不如直接運用歸謬方式,以爭取讓對方“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

據《史記。滑稽列傳》記載: 莊王有一匹心愛的馬,“衣以文繡,置之華屋之下,席以露床,映以棗脯”,結果這匹馬因為喂得太肥,反倒死了。楚莊王非常痛心,欲以“棺槨大夫禮”為死馬舉行喪事。左右力勸,莊王不聽,以致動怒,下令:“誰敢再來諫我葬馬,就處以死罪!”

優孟聽知此事,進殿後就仰麵大笑,莊王詫異,問其緣故,優孟答道:“這是大王您最喜愛的馬呀!我們楚國堂堂大國,什麼排場擺不出來呀,而大王隻以大夫的喪禮來葬馬,太寒酸了!我看應以國君的葬禮來安葬它。”

莊王問:“那該怎麼辦呢?”

優孟說:“應以雕玉為棺,文梓為槨,調動大批士卒修墳,征用大批百姓負土。送葬時,讓齊國、趙國的使節列於前,讓韓國、魏國的使節冀隨於後;再給它造起祠廟,祀以太牢之禮,奉以萬戶之邑 這樣一來,諸侯各國就都知道大王您把人看得輕賤,而把馬看得很尊貴了。”

莊王一聽,突然醒悟道來,深責自己險些鑄放大錯,遂打消了用大夫禮葬馬的念頭。

莊王以大夫之禮葬馬本來就是一件很荒謬的事情,而拒聽勸諫,更是蠻橫無理。這時候,任何人再去一味地正麵規諫,都是不識時務,其後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優孟的聰明之處在於他沒有繼續強行力諫,而是采用順水推舟、火上澆油的策略,把貌似合理的東西作了極端的誇張,順著莊王荒謬的思路向前延伸,知道莊王本人也認為是荒謬至極、才心悅誠服地棄非從諫。

運用歸謬方式使說服對象認識原來觀點的錯誤,還可采用這樣一套方式,即先提出一些問題讓對方談自己的見解,即便對方說錯了,也不要急於直接指出,而要不斷地提出補充的問題,誘導對方由錯誤的前提推到顯然荒謬的結論上,使之不得不承認其錯誤。然後再設法引導他隨著你的思維邏輯走,一步一步通向你所主張的觀點,達到勸導說服的目的。

順水推舟,引君入甕

一個人講話不能隻顧自己,而應抓住對方的話頭,把對方引入到你的圈套中,這樣才能機智取勝。成大事者在操縱說話技巧時,常慣用此法。船順水而下就行得快,說話也是一樣,能因勢利導、順水推舟就容易達到說話的目的。

春秋時的孟子,在遊說齊宣王時,曾成功地運用了此法。

在戰國時期聞名遐邇的齊宣王尤好大喜功,愛講排場。據《孟子》記載,齊宣王生性好狩獵,為了尋歡作樂,曾在臨淄城郊建了一個方圓40裏的豬場,專門蓄養麋鹿等珍禽異獸以供狩獵之用。這麼大的獵場,在當時的諸侯國中,已算是破格。可是,齊宣王還嫌小,又恨齊國老百姓反對他建獵場的抱怨之聲。於是他問孟子道: “當年周文王的豬場有方圓70裏之闊,有這事嗎?”

孟子一到齊國,就知道齊宣王建獵場的事,而且了解到了齊宣王濫殺進場百姓的殘酷行為。當齊宣王詢問他關於周文王的獵場時,他立即答道:“聽說有的。”

齊宣王一聽,果有此事,便進一步問道: “果真如此,那他的獵場算不算大?”

孟子答道:“老百姓還認為它太小哩。”

齊宣王一聽,馬上說:“可是我的獵場才40裏,老百姓卻嫌它太大,這是什麼道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