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存在的漫長曆史長河中,絕大多數時間內,人們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且睡眠是生理必需的。人類睡眠呈現的節律性變化與大自然的晝夜變化相一致,周而複始地形成了“覺醒——睡眠”的周期性節律變化。人活著就要用休息與睡眠來調節及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但是睡眠的確切定義,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有著不同的內涵。睡眠是一種心智和心理上的改變,包括呼吸、心髒功能、腦電波、體溫、激素的分泌及血壓等的改變,但這種改變是可逆的且認為是正常周期性的。因此,睡眠的內涵是體現個人健康的指標之一,也直接關係到個人的生活質量。因此,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睡得香”為健康的重要客觀指標之一。
睡眠在人類生活中,確實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每天24小時,睡眠8小時,即占去了一天的1/3。在人的一生中,睡眠不僅可以消除疲勞,而且在睡眠過程中身體必要的物質又重新獲得補充,以保證有足夠的精力進行活動和工作。睡眠是自然界賜予人類最聰明、最完美的攝生方法。我們要維持身體的健康,就必須使睡眠和活動交相更替,以取得平衡。睡眠是人類自身對腦和整個神經係統的一種調節。人類不睡眠就無法生存,而連續幾天不吃食物,卻能生存下來。可見睡眠比飲食還重要。難怪莎士比亞曾經把睡眠比喻為“生命筵席”上的“滋補品”。
美國田納西大學生理學和生物學教授詹姆斯·克魯格與匈牙利生物物理學教授菲連柯·奧包爾研究發現,人類之所以要睡眠,是因為在睡眠過程中大腦可以對一些很少使用但卻至關重要的神經細胞群加以維修和保養。成年人大腦有100億個神經細胞,這些神經細胞向身體各個部位傳遞信息,並接受信息。有證據顯示,閑置不用的神經細胞會萎縮,甚至死亡。在美國的一次睡眠協會學術會上,專家們報道的研究成果表明,睡眠是大腦暫時性休息過程,是一種保護性抑製;人體的免疫係統在睡眠過程中得到某種程度的修整和加強,這些主要是在睡眠的快速動眼階段完成的。動物實驗也證實,連續幾周得不到睡眠的大白鼠會陸續死去,但屍體解剖並沒有發現大白鼠的器官有明顯的損壞。美國國立精神健康研究所的塔羅爾·埃夫森博士發現,這些大白鼠是由於血液受到細菌感染而死亡的,而這些細菌在通常情況下並不致病,隻是由於嚴重缺乏睡眠之後損害了免疫功能,使其喪失對細菌侵襲的抵抗力而致死。有關人士的研究顯示,每天睡眠不足四小時的人,其死亡率比每天睡七八小時的人高18%;經常睡眠不足四小時的人容易得病。如果一個人連續72小時不睡眠,有可能導致精神失常。
那麼,人為什麼要在晚上睡眠呢?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研究者發現,這是由於大腦深部的鬆果體分泌的褪黑激素令人入睡的緣故。褪黑激素的分泌在夜間達到高峰,在日照下分泌受到抑製,所以人要在夜間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