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理想的睡眠時間是6~10小時,但是,當無法得到理想的睡眠時,有什麼影響呢?
根據“斷睡實驗”報告,一個人停止睡覺而要他保持清醒狀態的話,他的反應是:
停止睡眠的第一天晚上,大致上還不會有太顯著的疲勞或睡意,隻在第二天清晨3~6點會稍微有一點睡意,第二天的白天會有很輕微的疲勞感。
第二天晚上,情形就不一樣了。起先是眼睛發澀,如果把眼睛閉上,會覺得舒服一點,但是很容易就會睡著。如果繼續保持清醒的狀態,走路也會覺得飄飄然。這個時候如果想看書,也同樣地很快就會睡著。最痛苦的時候是第三天的清晨,這時,幾乎所有缺睡的人都會像喝醉酒似的有雙重現象,動作遲鈍,數數最多隻能連續數到20就會意識不清;相反,手或臉部被打的時候,痛覺反而會非常敏銳。
到了第四天早晨,有的人在視覺和聽覺方麵會有嚴重的錯覺發生,很容易發怒,也有人會發生幻覺。
因此可以知道,一個人完全沒有睡眠的話,最大的影響是在精神方麵的,嚴重一點的甚至會導致精神分裂。但相反,在生理方麵,不論是脈搏、血壓、食欲、代謝等維持生命的生理指征,卻不會有異常的現象發生。所以即使長時間不睡,在生理上也不會因此而死亡。
迄今文獻中剝奪睡眠時間最長者達264小時,合11天,睡眠剝奪試驗通常不產生不可逆的後果,同時也存在著個體差異。實驗中發現,睡眠不夠的話,就會急躁不安,情緒不穩。對5位習慣於8小時睡眠的人進行實驗,把他們的睡覺時間縮短為4個小時,結果發現這些人睡眠時間縮短後,在工作上所需的能量,要比平常增加很多。
上麵提到的種種實驗,也許會讓平常就有失眠習慣的人更覺不安。但是這裏告訴你一個實驗中的意外發現:這些實驗的對象,都是一開始就有“不能睡”或者“不要睡”的意識。在實驗之中,他們就靠這些暗示來驅逐睡意,雖然他們在實驗進行的時候是清醒的,但是他們的腦波都時常會出現深睡期的δ波,足見我們即使強製自己不要入睡,我們的大腦偶爾還是會背叛這種意識偷偷地想要睡覺的。
事實上,睡覺可以說是和我們的意誌無關的一種自然現象。平時想睡而睡不著覺的人,除非有重病在身,否則,總會在什麼時候或多或少地有些睡眠的。但是,每個人要想獲得最佳的睡眠,就必須主觀地感覺到有效的恢複精神,不隻需要足夠的睡眠時間,而且睡眠的時間應與身體內在的晝夜性節律相一致。同時,整個睡眠時間應該不受任何幹擾,使睡眠不致中斷。若在夜間,人們的睡眠每隔半個鍾頭就被中斷一次,那麼人們整夜就無法獲得深睡,如此一來,正常的睡眠便受到幹擾,睡眠會被剝奪,從而引起疲憊、不安、全身不適、無精打采、反應遲緩、眼圈變黑及時常打嗬欠。例如外出遠程旅行被時差打亂了生理節奏,需要好幾天時間才能重新適應,恢複正常。若長期處於覺醒狀態,不眠不休,必將導致精神混亂,最終將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