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乾卦一乾下乾上(2 / 3)

亨,按《說文》的注,獻也。甲骨文的“亨”是象形字,其本義為宗廟的意思。引申為向宗廟祭祀烹祭品。亨、享、烹同源,有奉獻、進獻的意思。引申為順利、通達。運動變化就通達。天行健,如果沒有天的運動的話,什麼都沒有,四季也沒有,萬物都沒有,包括小狗,當然也包括我在內,什麼都沒有,那就更別說要祭祀烹祭品了。

利,按《說文》的注,銛(xiān)也。“銛”是古代的一種農具。亦讀tiǎn,取的意思。《說文》又說:“和然後利”。天體運動不止,日月相推,陰陽交合,才有萬物。如果沒有天的運行的話,連草都沒有,能取到什麼呢?取到禾穀,取到“屁股”差不多,那還說什麼有利、富利、和利、順利呢?

貞,按《說文》的注,卜問也。“問於正者,必先正之。”貞,除了“卜問”,還有正固、正道、堅定不移的意思。

孔子在《係辭下》說:“仰則觀象於天。”就是那個天,把頭抬起來,往上看,那就是天。大家看到了什麼呢?我個人幾十年的經驗,我看到了太陽、月亮、星星、雲朵……偶爾也看到了飛機、氣球,甚至塑料袋什麼的。不過飛機也好,氣球也好,甚至塑料袋那些都非天本之物。但在三千年前,聖人文王仰望天空,僅用“元,亨,利,貞”四個字就高度概括了天地的開始、運行以及其運行的規律,也正是這四個字才結束了八卦純象數的曆史,為後世《易》學的發展奠定了文字的基礎。智癡說,“後世《易》學”指的就是周公的爻辭和孔子的《易傳》。聖人啊!至今關於《易經》卦辭的撰者仍有爭議,但智癡說,《易經》卦辭的作者就是文王別無他人。聖人啊!《易經》卦辭是文王對中華文化的貢獻。單單《易經》卦辭所含的道理,文王就不愧是儒家的“先聖”;單單《易經》卦辭所含的道理,文王聖人的形象就永遠無法撼動。智癡說,中華文化如果沒有《易經》那是不可想象的;中華文化因為有了《易經》同樣也是不可想象的。

孔子在《係辭下》說:“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這句辭強調的就是“貞”。說的是天地運動的規律,日月運動的規律,天下所有一切運動的規律,這些規律要如何呢?必須正道,必須專一、必須堅定不移。如果不正道,不專一,不堅定不移那還叫“道”還叫規律嗎?今天他,明天我,朝三暮四,那不行,那不叫“道”,那不叫規律。所以“貞”就是正道、專一、堅定不移的意思。它要揭示的就是規律,就是天地運行的道。這個道是什麼呢?文王要告訴我們什麼呢?文王要告訴我們“剛柔相推”,白天過去了,黑夜就來了;黑夜過去了,白天就來了。天天如此,日日這樣,從來沒有出現過白天來了白天不走,黑夜來了黑夜不走。白天也好,黑夜也好,雖一陰一陽,用擬人的說法兩位真君子啊,要來的時候不遲到一秒,要走的時候絕不多留一分鍾。“往來不窮”,“日月運行一寒一暑”,“寒來則暑往,暑往則寒來”,年年如此,歲歲這樣。孔子《乾》卦的《彖》辭我們依稀可以看出,“元”,春天來了“萬物資始”;“亨”,夏天來了“品物而流”;“利”,秋天來了“品物成形”;“貞”,冬天來了“保合太和”。這就是“道”,這就是一年四季,這就是規律,這就是文王要告訴我們的“道”。

通過討論《乾》卦卦名的“乾”可以是天的意思。所以“元亨利貞”按孔子《彖》的說法它好像是“春夏秋冬”的意思。“元亨利貞”對於天來說它還勉強可以是“開始、通達、順利、正道”的意思。

不過按智癡的說法,“乾”代表天那隻是淺層的意思而已。文王說的“乾”深層的指的是一個人人生的藍圖;更深層的指的是管理國家的總體規劃。智癡的這個說法起初我不相信,可是智癡對我說,隻要把《易經》的文字讀懂了,自然就相信了。

元,按網上《百度詞典》的注,通“圓”,使之周全的意思。

亨,按網上《百度詞典》的注,有利於取得成功的意思。

利,按網上《百度詞典》的注,與願望相符合的意思。

貞,按網上《百度詞典》的注,堅定不移的意思。

現在我決定,讓“乾,元,亨,利,貞”的“乾”代表天,它更是規劃未來的意思。“元,亨,利,貞”是“使之周全,有利於取得成功,與願望相符合,堅定不移”的意思。

《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禦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鹹寧。

《彖》曰:超過一般的有才能規劃未來使之周全,一切的事物依托謀劃,這是管理的頭等大事。這樣連續貫穿像雨降落一樣地實行,評價事物的品類情形,最能夠看清事物的結果在最初的時候。全方位按計劃實施,合於時宜利用總體規劃,目的在於駕馭自然規律。規劃未來引導改變轉化人心,(按)各個政事的性質、特點下達政令,保證整個秩序正常的恰到好處。這樣與願望相符合堅定不移,如同陽光顯露加熱使熟萬物一樣,天下和睦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