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思想中的一陰一陽,相對相反,並不對立相克;而是相互錯綜變化不已,並在變化中生成發展,和諧與統一。
我國古代傳統思想中,不主張鬥爭,以和為貴正淵源於此。
《係辭·上傳》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生”在這裏不是產生而是演變。就是說,八卦由四象演變而來;四象由兩儀演變而來。所以,八卦即四象,四象即兩儀,陰陽即太極。
太極是什麼?從《易經》的本義去探索,唐代孔穎達的《正義》中說:“太極是天地未分前,混而為一的元氣。”這一混沌不分的元氣,或者成為陽剛、或者成為陰柔,變化無窮;並且以陽統禦陰,以陰追隨陽。這就是《易經》所要闡明的主旨。這混而為一宇宙根源的元氣我們稱作“大陽”,也就是太極,儒家崇尚剛健正大,其根本就在於此。
而老子主張“無”,這並非一無所有,而是存在的某種物質無聲無臭。老子以“無”為道,“有”生於“無”,有形的物體產自無形的本體,“有”與“無”異位而同體。
莊子更將這一“無”的思想,提升為“無無”,“無無無”。《齊物論》中說;“有有也者,有無也者,有未始有無也者,有未始有無未始有無也者。偶而有無矣!而未知有無之果孰有孰無也?”莊子“無”的思想,不是由科學實驗中所得,而是哲人睿智的直接判斷,但又符合科學思想。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自然以地球為本體,然而地球不過是太陽係中一顆星,太陽係又不過是銀河宇宙中一個係,銀河宇宙又不過是大宇宙滄海中之一粟也。追溯下去無窮無盡,而莊子“無無無”的思想,正象征大宇宙的無窮無盡。
地球、太陽,或在億萬年後會消滅,但大宇宙中必會有新的星球、星係誕生成長。大宇宙本身無始無終,永恒的生生不息,這正是《易經》所闡明的中心思想。以人來看,形體之小微不足道,雖渺小但人的心誌活動卻能將無窮盡的大宇宙包攝無限,因而《易經》“廣大悉備”。
儒家崇尚陽的剛健正大,道家重視陰的虛無柔靜。但儒家思想也有謙退陰靜的一麵,道家思想在虛無柔靜中也含有剛強。總之,剛健正大與虛無柔靜,是我國傳統思想的表裏兩麵。
乾、坤代表了天和地,天是行雲施雨的空間和萬物生成之根源,是造化根本的大陽。與天的功能的大陽相對的是大地的大陰。大地的陰的元氣,是萬物生生不息的根本,但大地功能順承天的功能。天是陽,是主宰,是動能;而地是陰,是順從動能的。
天的法則是變化無窮的,陽剛與陰柔交互變化,使萬物生成,同時陰陽保持和諧,才能使萬物順利的發展變化、進化。《歸妹》卦的《彖傳》中說:“天地不交,而萬物不興。”都借夫婦的道理,比擬天地陽剛陰柔交互作用的生成原理。《係辭·上傳》中說:“生生之謂易。”《下傳》中說:“天地之大德曰生。”《易經》以天地的陰陽剛柔、動靜的變化生成作用,為天地的德性。
然而,這天地陰陽交錯,使萬物生成發展生生不息的作用,極其微妙難以捉摸。《係辭·上傳》中說:“陰陽不測之謂神。”又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就要求我們的認識不隻是具體的、有形的現象,而且應該以現象發生的抽象的、無形的原動力來思考,這就是陽剛陰柔的形而上學的精神了。
《易經》對天地生成發展的作用,最重視的是剛健中正,而且是恒久不已的剛健中正。
《易經》也兼說生死,而且以兩者綜合,來闡述天地的大德及無窮的生命力。
總之,天地陰陽剛柔動靜的微妙作用,是萬物生成發展的根源,闡明這一原理法則並廣泛應用到宇宙與人生的一切變化現象上,使人能夠知變、應變、適變,抑惡揚善,避凶趨吉,這就是《易經》的根本思想。
宇宙間可以效法的最大形象就是天地,天地生生不息的變化作用法則,也就是人類社會的行為規範。《易經》就是以天地為準則,確立人生規範,以宇宙恒久無窮而又秩序井然的精神,勸勉人生要自強不息,造福社會。《易經》兼備了規範與實用兩方麵的效用,人生道德修養自應以天地的道理為準則,效法“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宇宙精神,努力精進不懈,使自己在品學修養上有所成就,然後在事業上施展抱負,才能促進社會發展,參讚天地造化的功能於道德及事業之中,才是至高無上的大事業。
《係辭·上傳》中“易其至矣乎!夫易,聖人所以崇德廣業也。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這裏告訴我們,智慧應當像天一般高明,行為應當像地一般謙卑。睿知聖哲,遵循這一天的法則,崇尚智慧與禮儀,使道德修養有所成就,不僅獨善其身,而且能施展於事業中兼善天下。將道德修養、聰明才智施展於事業中,使人與物一起得到幫助。這就應了天地的變化法則,符合生生不息的宇宙精神,這才是“盛德大業”。
效法宇宙精神,自強不息,這是《易經》的道德理想。陰陽、剛柔、動靜,於循環無窮的變化作用中,使宇宙生成、發展、進化、調和、統一,符合這一宇宙精神就是善。傳統道德上的仁、義、禮、智、信,就是善,宇宙精神就是如此。
《易經》中闡釋了仁、義、禮、智、信、敬、誠、貞、順等各項德行,是基於道德律與自然律一致的思想。崇尚陽的剛健正大,當然也一再提示陰的謙柔。
《易經》還特別崇尚“時中”。孟子說:“孔子聖之時也。堯、舜以來相傳之法也。知時中之義,則易思過半矣!”由此看來,《易經》對時間因素,以不偏不倚的中庸原則應該予以重視。
唯有認識宇宙精神,透徹陰陽剛柔動靜變化作用原理的人,才能通幽明之故,最後可達到心安理得,無憂無懼,知天樂命的境界。《易經》中所說的神,是指天地間陰陽剛柔動靜變化現象的至為微妙,難以預料的神秘性。因此,隻有天下睿智,最明了道理的人,才能理解《易經》中所闡釋道理的神奇功用。隻有無心、無思、致誠,達到人我兩忘的極度寂靜,才能看清一切是非善惡,吉凶禍福,也就是通達神明,必然就能擔當天下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