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撥通了。曉岩笑著和同學閑聊:“哈哈,老同學,好久不見了,怎樣?一起吃頓飯,聊會兒,好嗎?”
“嗬嗬,怎麼了,大老板請客啊?難得的興致,要是不到,豈不是生分嗎?!”
曉岩這位同學叫石山,複姓歐陽。歐陽石山在大學期間,與曉岩關係雖然不在同一個班,但都是一個省份出去的學子,在同鄉會上見過幾次麵,同學們都喊他“十三點”,而他卻總是樂哈哈地接受這樣的昵稱。“十三點”究竟緣何而來,曉岩不得而知,他也懶得打聽這樣的事兒,在曉岩的眼裏,歐陽石山總是帶點緬甸像,遇到隆重場合,說話容易臉紅。因此,也有同學調侃地叫他“十三妹”。這些都給曉岩一個印象:歐陽石山是一個性格溫和,脾氣好,甚至有點兒軟弱的類型。曉岩甚至認為那個一開始喊他“十三點”的同學,有點欺軟的味道。然而,後來在同鄉會活動中見過兩次麵後,才知道這個歐陽石山有點多事,總喜歡在同鄉之間製造一些“背靠背”的話題。因此,就有同學在石山的諧音後麵加了“點”字,“十三點”的名號,就這樣落在了歐陽石山的名下,在一定的場合,甚至代替了他的真實姓名。知道了這一切,曉岩從內心有點反感,所以在學校期間,從不主動與他接近,即使後來走上社會,也是極其有節製地與之聯係過幾次。
歐陽石山畢業後分配到M集團公司機關工作,由於文筆獨到,第三年就做了公司領導的秘書。他給領導撰寫的“檄文”總能撓到領導者的癢癢處,甚或深得領導的器重。調到秘書科,兩年功夫,就做了秘書科科長。如今十幾年如一日,熬白了少年頭,伺候了幾任領導升遷或者退休。此君,依然如故,仍然做他的秘書科科長。
通完電話,半個時辰後,他們就在一家陝北特色的飯莊碰麵了。見麵曉岩興奮地叫了一聲:“石山......”,接著高舉起有力的手掌,重重地與石山的手掌擊在一起:“嗬嗬,你這家夥,還是老樣子啊!一副儒雅氣質......”
“哈哈,做了大老板,依然記得同窗情誼,感動啊!”歐陽石山笑著,向曉岩調侃。
他們找了一個靠窗的位置坐下。
一位服務生麵帶微笑走過來,熟練地倒上茶水,另一位服務生款款笑意地捧著菜單,問:“請兩位點兒什麼......”服務生說著把菜單輕輕展開在曉岩麵前。曉岩隨手把那色彩誘人的菜單推給歐陽石山:“你來,別客氣,喜歡吃什麼,隻管點......”
歐陽石山謙讓道:“還是老板來吧......”說著,把菜單推到曉岩麵前。
曉岩展開菜單翻看了幾頁,問:“你們這兒的特色菜是什麼?”曉岩示意服務生:介紹一下。
“紅燒羊排不錯,可以品嚐一下......”
“好,算一個。還有呢?......”服務生連著說了幾個菜名,曉岩有選擇地點了兩個。服務生微笑著說:“兩位先生,我們這裏的涼菜可以拚盤,你們人少,點多了,也是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