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營養學的發展史

我國對食物營養及其對人體健康影響的認識曆史悠久,源遠流長。《黃帝內經·素問》中就提出了“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的原則,這是已知最早提出的膳食平衡理念。唐代孫思邈在飲食方麵強調要避免“太過”和“不足”的危害,還明確提出“食療”的概念和藥食同療的觀點。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有關抗衰老的保健藥物及藥膳就達253種。國外最早關於營養方麵的記載始見於公元前400多年的著作中。《聖經》中就曾描述將肝汁擠到眼睛中治療一種眼病。古希臘名醫希波克拉底認識到膳食營養對於健康的重要性,並提出“食物即藥”的觀點,這與中國古代關於“藥食同源”的學說有異曲同工之妙。

隨著時代的進步,有機化學、無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學、生物化學、微生物學、生理學、醫學等學科突飛猛進的發展以及所取得的突破性成果,標誌著現代營養學的良好開端和快速發展。這段時期營養學的顯著成果是:在認識到食物與人體基本化學元素組成基礎上,逐漸形成了營養學的基本概念和理論;建立了食物成分的化學分析方法和動物實驗方法;明確了一些營養素缺乏與相關疾病的關係;1780年,Lavoisier首次提出“呼吸是氧化燃燒”的理論;1839年,荷蘭科學家Mulder首次提出“蛋白質”的概念;荷蘭細菌學家Eijkman在1926年發現了維生素B1;1912年,Funk將抗腳氣病、抗壞血病、抗癩皮病、抗佝僂病的4種物質統稱為生命胺,1920年命名為維生素(vitamin);1942年,Ro確認成人有8種必需氨基酸等。2005年的德國《蓋森宣言》(Giesn declaration)以及第十八屆國際營養學大會上均提出了營養學的新定義,也稱之為新營養學,其特別強調營養學是生物學、社會學和環境科學“三位一體”的綜合性學科,提出“人人享有安全、營養食品的權利”。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的營養學科發展很快,在全國一些醫學院校設立了公共衛生專業,開設了營養學課程並開展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先後進行了“糧食適宜碾磨度”、“軍糧標準化”、“5410豆製代乳粉”、“提高粗糧消化率”等研究工作。1952年,我國的第一版《食物成分表》發行;1956年,我國營養學界最具權威的《營養學報》創刊;1959年,開展了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全國性營養調查,此後分別在1982年、1992年和2002年進行了3次全國性營養調查,2012年將開展第五次全國性營養調查。1997年和2007年,我國分別修訂了膳食指南,並發布了《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2000年,發布了《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我國在克山病、碘缺乏病、佝僂病及癩皮病等營養素缺乏病的防治研究和基礎營養學研究領域已接近世界先進水平並取得了重要成果。

二、營養學的發展史

我國對食物營養及其對人體健康影響的認識曆史悠久,源遠流長。《黃帝內經·素問》中就提出了“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的原則,這是已知最早提出的膳食平衡理念。唐代孫思邈在飲食方麵強調要避免“太過”和“不足”的危害,還明確提出“食療”的概念和藥食同療的觀點。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有關抗衰老的保健藥物及藥膳就達253種。國外最早關於營養方麵的記載始見於公元前400多年的著作中。《聖經》中就曾描述將肝汁擠到眼睛中治療一種眼病。古希臘名醫希波克拉底認識到膳食營養對於健康的重要性,並提出“食物即藥”的觀點,這與中國古代關於“藥食同源”的學說有異曲同工之妙。

隨著時代的進步,有機化學、無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學、生物化學、微生物學、生理學、醫學等學科突飛猛進的發展以及所取得的突破性成果,標誌著現代營養學的良好開端和快速發展。這段時期營養學的顯著成果是:在認識到食物與人體基本化學元素組成基礎上,逐漸形成了營養學的基本概念和理論;建立了食物成分的化學分析方法和動物實驗方法;明確了一些營養素缺乏與相關疾病的關係;1780年,Lavoisier首次提出“呼吸是氧化燃燒”的理論;1839年,荷蘭科學家Mulder首次提出“蛋白質”的概念;荷蘭細菌學家Eijkman在1926年發現了維生素B1;1912年,Funk將抗腳氣病、抗壞血病、抗癩皮病、抗佝僂病的4種物質統稱為生命胺,1920年命名為維生素(vitamin);1942年,Ro確認成人有8種必需氨基酸等。2005年的德國《蓋森宣言》(Giesn declaration)以及第十八屆國際營養學大會上均提出了營養學的新定義,也稱之為新營養學,其特別強調營養學是生物學、社會學和環境科學“三位一體”的綜合性學科,提出“人人享有安全、營養食品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