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的營養學科發展很快,在全國一些醫學院校設立了公共衛生專業,開設了營養學課程並開展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先後進行了“糧食適宜碾磨度”、“軍糧標準化”、“5410豆製代乳粉”、“提高粗糧消化率”等研究工作。1952年,我國的第一版《食物成分表》發行;1956年,我國營養學界最具權威的《營養學報》創刊;1959年,開展了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全國性營養調查,此後分別在1982年、1992年和2002年進行了3次全國性營養調查,2012年將開展第五次全國性營養調查。1997年和2007年,我國分別修訂了膳食指南,並發布了《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2000年,發布了《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我國在克山病、碘缺乏病、佝僂病及癩皮病等營養素缺乏病的防治研究和基礎營養學研究領域已接近世界先進水平並取得了重要成果。
三、食品安全和衛生學的意義和內容
食品安全和衛生學是研究食品中可能存在危害人體健康的有害因素及其對機體的作用規律和機製,在此基礎上提出具體、宏觀的預防措施,以提高食品衛生質量,保護食用者安全的科學。
食品安全和衛生學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
①食品的汙染,主要闡明食品中可能存在有害因素的來源、種類、性質、數量和汙染食品的程度,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以及防止食品汙染的措施等;
②食品及其加工技術的衛生問題,主要包括食品在生產、運輸、貯存、銷售等各個環節可能或容易出現的衛生問題及預防管理措施,以及由於食品新技術的應用與形成的新型食品存在的衛生問題及管理;
③食物中毒、食源性腸道傳染病、人畜共患傳染病、食源性寄生蟲病等食源性疾病及食品安全評價體係的建立;
④食品安全法律體係、食品安全標準、食品生產企業自身安全管理等食品安全的監督管理。
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食品安全又出現了一些亟待解決的新問題、新挑戰:
①新的生物性汙染物出現。生物性汙染物所致的食源性疾病:不斷上升,在食品腐敗變質等傳統的食品衛生問題已基本得到解決的發達國家中出現了新的生物性汙染物,同時一些傳統的細菌性食物中毒又有上升的趨勢。因此,食品安全和衛生學今後的一個發展方向或亟待解決的問題是:不斷發現、認識和研究食品中新出現的生物性汙染物;建立和執行生物性有害因素汙染食品及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常規監測製度和監測網絡;采用風險評估方法評價微生物性危害,通過定量微生物危險性評價和危害分析與關鍵控製點體係的建立,實現降低微生物性危害的最終目標。
②新的化學性汙染物不斷出現,食品化學性汙染形勢依然(或更加)嚴峻。因此,食品衛生學今後的任務是繼續發現、鑒定食品中新的化學性汙染物,建立高效、靈敏、特異、高通量的檢測方法,以便加強對化學性汙染物的監督、監測和危險性分析,從而為國家和地方標準的建立、采取預防措施提供科學依據。此外,還需要研究多個化合物低劑量長期接觸的累積和聯合毒性。
③食品新技術和新型食品的出現,帶來了食品安全的新問題。因此,食品安全和衛生學要進一步密切注意並加強該領域的研究。
④在食品安全監督和管理方麵,加強食品汙染與食源性疾病的實驗室和流行病學監測,全麵係統地評估食品汙染物的危害性;建立“從農田(或養殖場)到餐桌”食品安全的全過程管理模式。建立全球性監測網絡與信息平台,以便各國之間迅速交換信息,共同采取應對措施和建立國際標準。
四、食品安全和衛生學的發展史
文獻記載約公元前7000年,古巴比倫尼亞首次釀造啤酒;約公元前3000年,阿拉伯半島的遊牧民族首次製作奶酪和黃油。18世紀末,法國的“化學革命”為食物中化學汙染物的發現與研究奠定了基礎;1837年,巴斯德第一次證明牛奶變酸是由微生物引起的;1860年,他第一次用加熱的方法殺死了葡萄酒和啤酒中的有害微生物(即“巴氏消毒法”),巴斯德為現代食品微生物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科學家們逐漸了解食品中的化學性汙染物(如汞、鎘、砷、鉛等)和生物性汙染物(如傷寒沙門菌、肉毒梭菌等)的性質與結構,並建立了相應的分析、檢測與鑒定方法,明確了微生物汙染在食品腐敗變質及食物中毒過程中的作用,開始嚐試用高壓滅菌消毒、防腐劑及各種科學方法來延長食品保存期。
史書記載我國早在周朝時就能製造出酒、醋、醬等發酵食品,出現了醃製、熏製、自然風幹和冷凍等食品保存技術和食品添加劑的應用。隨著農業的發展,在該曆史時期也出現玉米、小麥被真菌汙染而發生中毒等事件。食品衛生問題曾引起了當時統治階層的高度重視,並製定了相應的法律。如周朝就已設置“淩人”的職位,專司食品冷藏防腐;唐朝製定的《唐律》規定了處理腐敗食品的法律,如“脯肉有毒曾經病人,有餘者速焚之,違者杖九十;若與人食,並出賣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