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食品安全風險分析(3 / 3)

4.日本

日本在瘋牛病事件後對政府的食品安全政策有了重新認識,強調食品安全管理應當建立在科學與充分危險性交流的基礎上,日本於2003年專門成立了日本食品安全委員會(FSC),承擔來自厚生勞動省和農林水產省等風險管理部門的風險評估任務。該委員會下設大約由300人組成的14個委員會以及另外11個專業評估組。該委員會以科學、獨立和公平的方式進行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並依據風險評估的結果向相關部門提出建議,在消費者、食品相關企業經營者等利益共存者之間實施風險交流,並對食源性突發事件和緊急事件做出反應。委員會將風險評估的結果直接呈交給首相,通過首相向相關風險管理部門提出需要實施或完善的政策。

二、食品安全的風險管理

風險管理的首要目標是通過選擇和實施適當的措施,盡可能有效地控製食品風險,從而保障公眾健康。具體措施包括製定最高限量,製定食品標簽標準,實施公眾教育計劃,通過使用其他物質或者改善農業或生產規範,以減少某些化學物質的使用等。對食品安全問題進行風險管理應當采用一個具有結構化的方法,要涵蓋食品安全風險評價、風險管理選擇評估、執行管理決定以及監控和審查。FAObrWHO製定了風險管理的一般框架,主要由4個部分組成:

①初步風險管理活動;

②風險管理方案的確定與選取;

③風險管理措施的實施;

④監控與評估。食品安全風險管理一般框架可在兩種情況下起作用:一種是戰略性、長期性情況,例如時間充裕情況下製定國際與國內標準;另一種是國內食品安全機構的短期工作(如某一疾病暴發的快速反應)。

(一)初步的風險管理活動

風險管理一般框架的第一階段是“初步的風險管理活動”。當識別某一食品安全問題後,通過積累科學資料描述風險輪廓,以指導進一步的行動。風險管理者可以尋求利用風險評估、風險分級或者流行病學(如溯源分析)等分析方法,獲得的關於風險評估的更多和更詳盡的科學資料,利用風險因子的相關知識進行風險分級和製定風險控製措施的優先順序。當然,也可以運用或不運用風險評估手段。流行病學包括對人體疾病的觀察性研究(如病例-對照研究)、監測數據分析以及針對性的研究等。此階段通常可綜合利用上述的各種方法。

當需要進行風險評估時,可由負責人員委托任務,風險管理者與評估者經過反複討論,決定風險評估的範圍,並確定需要解決的問題。風險評估的結果在初步風險管理活動的最終階段反饋給風險管理者,並在評估結果及其解釋的基礎上開展進一步的討論。在此階段,良好的風險交流非常重要。為充分識別食品安全問題,獲得描述風險輪廓的充足的科學資料及闡明風險評估需要解決的問題,有必要與外部利益相關方進行交流。

(二)風險管理方案的確定與選取

第二階段是“風險管理方案的確定與選取”,主要包括識別與衡量各種可能有用的風險管理措施(例如控製、預防、減輕、消除或其他方式)。有效的交流也是該階段成功執行的必備條件,利益相關方,特別是企業與消費者所提供的信息以及參與意見對決策過程很有價值。

權衡風險評估的結果,確定可以降低風險的措施,要涉及經濟、法律、宗教、環境、社會與政治方麵的因素,這是一項複雜的工作。在對可能的風險管理措施進行經濟評估時,風險管理者要考慮管理成本,以及一項擬采取措施的健康影響和可行性的程度。權衡的過程要有較高的開放性和公眾參與程度,這樣有利於保證決策得到受影響群體的理解和廣泛支持。

一般而言,在風險評估實施完成之前該步驟是不可能完全執行的,但實際上,在風險分析的初始時期這個階段的工作就已經開始了,並且隨著風險信息資料的逐步完善與量化而不斷反複該步驟。在緊急的食品安全狀況下,風險評估實施之前至少需要選擇並運用一些初步的風險管理措施。

(三)風險管理措施的實施

第三階段是“風險管理措施的實施”。當確定了首選的風險管理措施後,必須由相應的利益相關方來實施。當今,許多國家的法規標準主要是由企業遵循的。但風險管理過程也可能選取一些非法規性措施,例如在農業耕作階段的質量保證計劃,或者教育消費者如何在家裏製作食品等。

(四)監控與評估

“監控與評估”是風險管理的最後階段。在作出和實施決策時,風險管理並沒有因此結束,風險管理者還應確認降低風險的措施是否達到預期的結果,是否產生與所采取措施有關的非預期後果,風險管理目標是否可以長期維持等。當獲得新的科學數據或有新觀點時,需要對風險管理決策進行定期的評估。同樣,在監督與監測過程中收集到數據表明需要評估時開展評估。風險管理的這個階段包括收集並分析有關人類健康的數據以及引起所關注風險的食源性危害的數據等,形成對食品安全及消費者健康的總體評價。如果監測結果表明沒有達到預期的食品安全目標,則需要政府與企業重新設計新的食品安全控製措施,開始新一輪的風險管理過程。

三、食品安全的風險信息交流

(一)風險信息交流的概念與意義

風險交流是指在風險分析全過程中,風險評估人員、風險管理人員、消費者、企業、學術界和其他利益相關方就某項風險、風險所涉及的因素和風險認知相互交換信息和意見的過程,內容包括風險評估結果的解釋和風險管理決策的依據。從本質上講,風險交流是一個雙向過程。它涉及風險管理者與風險評估者之間,以及風險分析小組成員和外部的利益相關方之間的信息共享。根據風險信息交流的需要,參與交流的可以是國際組織(包括CAC、FAO、WHO、WTO)、政府機構、企業、消費者和消費者組織、學術界和研究機構、大眾傳播媒介(媒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