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
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
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詩雲:‘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禦於家邦。’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之。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於諸侯,然後快於心與?”
王曰:“否。吾何快於是!將以求吾所大欲。”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
王笑而不言。
曰:“為肥甘不足於口與?輕暖不足於體與?抑為采色不足視於目與?聲音不足聽於耳與?便嬖不足使令於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
曰:“否。吾不為是也。”
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王曰:“若是其甚與?”
曰:“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後必有災。”
曰:“可得聞與?”
曰:“鄒人與楚人戰,則王以為孰勝?”
曰:“楚人勝。”
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海內之地,方千裏者九,齊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異於以鄒敵楚哉?蓋亦反其本矣。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商賈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訴於王。其若是,孰能禦之?”
王曰:“吾惛,不能進於是矣。願夫子輔吾誌,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嚐試之。”
曰:“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苟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製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今也製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
(選自楊伯峻《孟子譯注》(上冊),中華書局,1960年)
① 齊宣王:田氏,名辟疆,戰國時期齊國國君。
② 齊桓晉文之事:指春秋時齊桓公、晉文公相繼稱霸的事。
③ 無以:不能不說的話。以,同“已”。王(wàng):作動詞用,實行王道統一天下之意。
④ 胡紇(hé):齊宣王左右的近臣。
⑤ 之:到、往。
⑥ 釁鍾:祭鍾。古時新鍾鑄成,要殺牲取血,用以塗抹鍾的縫隙。
⑦ 觳觫(hú sù):恐懼顫抖的樣子。若:這樣。就:接近,到。
⑧ 不識有諸:不知有沒有這件事。諸:作“之乎”解。
⑨ 愛:吝惜,含有小氣、吝嗇之意。
⑩ 無異:不要怪罪。
惡:怎麼。
隱:惻隱,可憐。何擇:有什麼區別。
是:代詞,這。仁術:為仁之道。
說:通“悅”,高興。
詩雲句:見於《詩·小雅·巧言》。忖度( duó):揣想。
戚戚:心中感動的樣子。
複:報告。
鈞:重量單位,古代三十斤為一鈞。
明:視力。秋毫之末:鳥獸秋天長出的茸毛的尖端,形容極其細小。
輿薪:一車柴草。
今恩足以及禽獸句:此段是孟子所說,前麵省略了“孟子曰”,表示語氣緊促。
與:通“歟”,表示疑問。
見:被。
形:情況,體現。
太山:泰山。超:跳過,跨越。北海:渤海。
為長者折枝:有三種解釋,一說“枝”通“肢”,指對長輩彎腰作揖;二說是替長輩按摩肢體;三說替長輩折根樹枝。總之,都指極易做到的事情。
老吾老:前一個“老”作動詞,尊敬之意;後一個“老”作名詞,老人。下麵“幼吾幼”用法相同。
運於掌:運行於掌中,表示很容易治理。
詩雲:“刑於寡妻”句:引自《詩·大雅·思齊》。刑,通“型”,典型、榜樣。寡妻,寡德的妻子,古時諸侯對自己妻子的謙稱。禦,治理。家邦,偏正詞,國家。
權:秤錘,這裏用做動詞,指用秤稱。度:用尺量。
度:考慮,衡量。
抑:或者、還是。作反問語用,意為“難道是”。
肥甘:肥美香甜的。
輕暖:輕便暖和的。
便嬖(pián bì):被王親近寵愛的人。
蒞(lì):臨,引申為統治。中國:中原。
緣木而求魚:爬上樹木去找魚,喻絕對達不到目的。緣,攀登。
殆:恐怕。有:又。
鄒:當時的小國,在今山東鄒縣東南,方圓隻有幾十平方裏(1裏=500米)。楚:當時的大國,擁有今兩湖、安徽等地。
海內之地句:當時陰陽學者如鄒衍等認為中國有九州,每一州為一千平方裏。集:湊集,合起來。
蓋:通“盍”,何不。一說作發語詞。反:通“返”,回到。本: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