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我一樣,
像我一樣地
默默彳亍著,
冷漠、淒清,又惆悵。
她靜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飄過
像夢一般地,
像夢一般地淒婉迷茫。
像夢中飄過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飄過這女郎;
她靜默地遠了,遠了,
到了頹圮的籬牆,
走盡這雨巷。
在雨的哀曲裏,
消了她的顏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悵。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選自《戴望舒全集·詩歌卷》,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
這是一首極其精美的詩。很明顯,“雨巷”是帶有某種象征意味的,不過與早期的中國現代象征詩相比,《雨巷》已經脫離了生硬的模仿西方象征詩的意味,而注入了中國古典文化的氣息、神韻。詩中的意象,如油紙傘、丁香以及狹長又寂寥的雨巷本身,都是帶有中國古典文化氣息的意象。
關於《雨巷》的象征意義,有過一些不同的解讀。有人把它看成一首隱晦地描繪政治情緒的詩,表現的是1928年國共分裂之後,帶有“左傾”傾向的青年知識分子迷惘、悲觀的情緒,不過在悲觀中又隱含一絲希望;也有人把它看成一首純粹的愛情詩。戴望舒曾經熱烈地追求過他的好朋友施蟄存的妹妹施絳年,但施絳年卻反應平淡,勉強訂婚之後最終解除了婚約,詩中抒情主人公對那位帶著“丁香一樣地愁怨”的姑娘的夢幻般向往,所反映的正是戴望舒愛而不得的惆悵。當然,即使是看做愛情詩解,我們也可不必如此拘泥於實事。我們可以更抽象地將此詩理解為一個理想和美的追求者的悵惘。
這首詩的音樂美是顯然的,不但押韻,還有字句上的回旋往複構成一種旋律美,很顯然這受到了徐誌摩、聞一多等倡導的新格律派詩的影響。盡管戴望舒後來自己不喜歡,並把它剔除出《望舒草》這個詩集,它依然是戴望舒最深入人心的詩篇。
舒婷
舒婷(1952—),原名龔佩瑜、龔舒婷,福建泉州人。1969年到閩西山區插隊。1972年回城當臨時工,做過水泥工、爐前工等。插隊時開始寫詩,1977年發表作品,成為朦朧詩潮中與北島、顧城齊名的代表詩人。舒婷的詩,具有從“文化大革命”中覺醒的一代青年詩人的共同特征,如對曆史與現實的反思,對人性人道主義的呼喚,對理想的追求等,但也有鮮明的個性色彩:溫婉細膩,善於表達複雜微妙的情思,富有浪漫氣息和鮮明的女性風格。詩集主要有《雙桅船》《舒婷、顧城抒情詩選》《會唱歌的鳶尾花》等。1985年以後,散文成為舒婷寫作的主要文體。
神女峰
在向你揮舞的各色花帕中
是誰的手突然收回
緊緊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當人們四散離去,誰
還站在船尾
衣裙漫飛,如翻湧不息的雲
江濤
高一聲
低一聲
美麗的夢留下美麗的憂傷
人間天上,代代相傳
但是,心
真能變成石頭嗎
為盼望遠天的杳鶴
而錯過無數次春江月明
沿著江岸
金光菊和女貞子的洪流
正煽動新的背叛
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
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一晚
1981年
(選自《舒婷的詩》,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
此詩寫的是詩人遊曆三峽時經過神女峰時的感受。關於巫山神女的傳說,最早在屈原的學生宋玉的《高唐賦序》中有講述:楚懷王在巫山高堂觀遇神女,離去時神女告訴懷王:“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後來神女由於苦苦等候和鬱鬱相思而化為山峰。在巫山神女的世代傳說中,人們已經賦予了“神女”這一原型忠貞不貳、哀婉多情的特征,它隱含的是傳統觀念對女性的要求和準則。而舒婷在這裏煽動大膽的背叛:“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一晚。”這是女性現代意識的覺醒:寧可做一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女人,也不要做供人膜拜的女神。
舒婷的詩溫婉、細膩,但其中亦飽蓄著激情和鮮明的現代意識,在一般的朦朧詩人表現普遍的人性覺醒的同時,她更側重於表現“女性的覺醒”,此詩可見一斑。
威廉·華茲華斯
威廉·華茲華斯(1770—1850年),出生於坎伯蘭郡的考克茅斯,父親是律師。年少父母雙亡,寄養在舅父家中。1787年進入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學習。畢業前曾與同學去法國、瑞士和意大利漫遊,對法國革命懷有同情,並在此時開始文學創作。
1795年,華茲華斯與當時已頗有名氣的柯勒律治交往,並於1798—1799年一起去德國小住。期間,華茲華斯創作了《采幹果》《露西》等詩歌,並開始了一生中最重要的自傳體長詩《序曲》的創作。《序曲》以溫馨親切的筆觸回憶童年時代、劍橋生活、讀書時光、阿爾卑斯山漫遊、倫敦暫居、法國旅居以及生活中值得珍惜的點點滴滴,重點不在敘事,而是描寫他在各個時期的感受與思想,細述一個詩人的成長曆程,成為了解與評價詩人的一部至關重要的作品。
1798年,華茲華斯與柯勒律治的詩歌合集《抒情歌謠集》出版。後來,華茲華斯為該詩集寫了兩篇序言。《序言》提出了詩人的美學與藝術主張,成為英國浪漫主義詩歌的“美學宣言”,在英國文學史與文學批評史上均具有重要意義。
1799年5月,華茲華斯偕同妹妹多蘿西,與柯勒律治在昆布蘭湖區度過了一段寧靜悠閑的時光。1802—1807年,華茲華斯創作了許多以自然與人生的關係為主題的詩歌,完成了《孤獨的割麥女》《不朽頌》《天職頌》以及《序曲》等作品。1804年創作的《我孤獨地漫遊,像一朵雲》是華茲華斯抒情詩的代表作之一。
由於華茲華斯、柯勒律治以及騷塞遠離城市,隱居在昆布蘭湖區和格拉斯米爾湖區,被稱為“湖畔派”詩人。他們喜愛大自然,描寫宗法製農村生活,厭惡資本主義的城市文明和冷酷的金錢關係,是英國文學中最早出現的浪漫主義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