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雲少年時代已經出現大批地主豪強。這是官府和地方勢力相互勾結而滋生的惡性產物。他們大肆兼並土地,形成高樓連閣,陂地灌注,竹木成林的田莊。田莊靠地租、放貸和低收高賣獲取暴利。大田莊都有私人武裝,聚眾自保,待機漁利。封建大地主招豪傑,築營壘,大多雄張鄉裏,抗拒政令。世襲大族多有免除兵役、徭役特權,所以農民、百姓創造的財富不是作為賦稅進人國庫,而是以地租形式為豪強地主、門閥大族所攫取。東漢政府曾經出台“度田”等一係列政策,目的在於抑製豪強大族,增加國庫收人。但是州郡官員對地主豪強畏懼驚悚,反而借機魚肉百姓。富者連田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他們隻能“被驅田中,阻道啼呼”。災荒之年,大批小農紛紛破產,不是逃亡就是依附於封建田莊。封建田莊“豪人之室,連棟數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曆史上的這些記載,反映了東漢中後期尖銳的階級矛盾。
殘酷的社會現實,使趙雲父親非常注重對少年趙雲的勵誌。民間傳說中,父親從趙氏來曆談起,鼓勵趙雲要學好本事,長大為國家效力,救百姓出水火之中。趙姓祖先為伯益,始祖為造父。舜帝賜姓贏。造父為伯益的九世孫,是西周時著名的駕馭馬車的能手。他在桃林一帶得到八匹駿馬,調訓好後獻給周穆王。周穆王配備了上好的馬車,讓造父為他駕駛,經常外出打獵。有一次聽到徐國徐偃王造反的消息,造父駕車日馳千裏,使周穆王迅速返回鎬京,及時發兵打敗了徐偃王,平定了叛亂。為彰造父之功,周穆王便把趙城賜給他,這就是趙氏來曆。趙氏家族千百年來,祖上枝葉繁茂,賢士英傑,燦若雲星。趙雲受到鼓勵,逐漸樹立起治國安邦、建功立業的宏大誌向。
關於趙雲少年時期的情況,正史當中唯一的記載來源於《雲別傳》,文中記載夏侯)蘭是雲鄉裏人,少小相知。夏侯蘭為趙雲同鄉,兩個人幼年時非常熟悉,是關係比較好的夥伴。但是也許人各有誌,長大後兩個人沒有走上同一條道路,趙雲以後輔佐劉備,夏侯蘭輔佐曹操,二人一直到博望坡戰場,作為敵對勢力才得以相見。
古語說,“自古言勇敢者,必出幽並”。燕趙大地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民風豪放彪悍,尚武之風極濃。東漢末年,社會動蕩,戰事頻繁,非尚武不可圖存。真定作為燕趙中心地區,和常山郡大多地方一樣,向來習武之風甚盛。少年時代趙雲對拳腳功夫產生了濃厚興趣,顯示出很好的武學天分。
東漢的用人取仕製度稱之為察舉征辟製,地方舉孝廉、茂才(指孝敬廉潔以及有知識有文化之人。茂才原稱秀才,因避諱劉秀,改為茂才),通過考察人才,發現人才,然後推舉給東漢政府。這一製度的核心是任人唯賢、唯才是舉。可是東漢官場的腐敗已經不可收拾,好好的一個製度,最終被官僚貴族集團所壟斷,和平民毫無關係。因為此路不通,平民家孩子隻能走沙場建功的一條路了。有詩雲: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殺敵一千也要自損八百,沙場建功那是腦袋掛在褲腰帶上幹的風險活。趙雲少年時代可能家道中落,靠官吏考察推薦進人士族,幾乎不可能。東漢末年朝廷黯弱,吏治腐敗,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潔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平民家中孩子求取功名,道路幾乎阻斷。身逢亂世,多少讀書人空有一身抱負卻無法施展。所以學好武藝,小者說強身健體,大者說可以奔赴沙場,時運濟人還能建立一番功業。
趙雲學習武藝,正史不見記載,元曲、民間小說以及評書裏設定的趙雲師傅叫童淵。而河北一帶,也流傳著趙雲拜師學藝的傳奇故事。一是在當時常山郡郡治,今天元氏縣封龍山附近;一是在當時常山郡下轄的井陘縣,今天的隱鳳山和北障城村、孫家峪村一帶。而最為具體、詳實的是趙雲在井陘隱鳳山學武的傳奇故事。
故事講,趙雲為常山真定人氏,白袍銀甲,白馬銀槍。趙雲的槍法亦學自三國時期武術名家童淵。童淵,字雄付,荊州襄陽人氏,東漢後期著名武術家,與並州李彥是結拜兄弟,兩人均師承義父玉真子,並娶河北顏家的兩位大小姐顏雲及顏雨為妻。童淵雲遊天下,遍曆名山大川。一日,行至常山真定地界,偶遇趙雲,見其骨骼清奇,知乃天縱練武奇才,於是欲收為徒弟。趙雲父母答應後,擇吉日,備三牲;祭天地,告宗祖,令趙雲三跪九叩,拜童淵為師。童淵收得佳徒,心中甚喜,攜之隱於太行山中,悉心授藝,教會了他的成名槍法“百鳥朝鳳槍”。趙雲之所以能在槍法上有很深的造詣,與童淵這位名師的教導是分不開的。
趙雲一杆槍縱橫四海,創下“常勝將軍”的美譽。趙雲為什麼選擇“槍”械,作為手中的武器呢?在十八般兵器當中,槍為百兵之王,刀為百兵之帥,劍為百兵之秀,常言道,月棍年刀一輩子槍,寶劍隨身藏,槍術是最難掌握的。童淵用的是槍,趙雲以長槍為兵器,立誌繼承師傅武學淵源。古來學武之道,師父隻能傳授招式身法、變化運用及訣竅秘籍,而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則全憑個人資質悟性。趙雲資質聰穎,勤奮異常,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幾年間弓馬步箭,樣樣爐火純青,悉得師傅童淵真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