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統領義軍安境護民(1 / 3)

天災人禍,種種禍端,已使百姓在死亡線上掙紮,幾乎無法活命。魯迅所說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恐怕就是言及於此。在這樣的亂世中,巨鹿郡張角兄弟,得《太平要術》,號為“太平道人”,散施符水,為人治病,普世救人。張角徒弟,假稱“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今民心已順,若不乘勢攻取天下,誠為可惜”,於是私造黃旗,頭裹黃巾,於公元184年,順天從正,舉兵起事,史稱黃巾起義。黃巾軍聲勢浩大,攻略郡縣,斬殺官吏,所向披靡。

古代帝王大多治國無方,但是鎮壓人民反抗卻是自有一套。漢靈帝傳檄各州郡,“修理攻守,簡練器械”,調動全國軍隊,圍剿黃巾軍。漢靈帝又接受世代武官出身的東漢名將皇甫規建議,大赦被禁錮的黨人,起用他們統兵鎮壓黃巾軍。盧植、皇甫嵩、朱儁、孫堅等都是當時東漢朝廷派出鎮壓黃巾軍的主要將領,當時廣宗(河北威縣境內)、下曲陽(河北曲陽一帶)、宛城(河南南陽宛城區一帶)、潁川(河南禹州一帶)、汝南(河南平輿縣一帶)是官軍和黃巾軍作戰的主要戰場。最終黃巾起義被鎮壓下去,成千上萬的黃巾軍士兵或者被官軍屠殺,或者不願做俘虜,自溺於滔滔洪水之中,全國各地充滿了血雨腥風。統治階級隻許農民當牛馬而死,不許為求生而反抗,這是他所認為的“真理”。維持這個“真理”,就是對下層人民進行瘋狂的大屠殺。

黃巾起義後,朝廷允許各郡國自主招募義兵充實軍隊,常山郡亦不例外。1992年《正定縣誌》“人物篇”中記載:東漢末年,豪強混戰。郡人舉薦趙雲組織人馬,衛護地方。按照當時情形,此“郡人”不會是老百姓,而是指官府,或是和官府沆灌一氣的豪強地主,而且組織的人馬是“義軍”,應該隸屬於官府指揮。趙雲所受教育為正統教育,而且武藝高強,自然成為義軍頭領,和趙雲年齡相仿的很多年輕人,都參加了義軍,趙雲的少年朋友夏侯蘭亦可能參加了義軍。趙雲所麵對的是胡人、盜匪和黃巾軍餘部,既然衛護地方,就少不得戰場上金戈鐵馬,刀光劍影。

先說常山國西部、北部的並州、幽州的胡人,其實是生活在今天山西、遼寧和內蒙古接壤地區的古老民族,西漢以前稱作東胡。後來被匈奴吞並,其中一部分因居於烏桓山、鮮卑山,稱作烏桓、鮮卑。他們為遊牧民族,善騎射,經常獵取野獸,保留著濃厚的母係氏族遺風。東漢初年,強大起來的烏桓、鮮卑屢次南下侵擾邊郡。光武皇帝劉秀時期,政治清明,國力強盛,采取安撫政策,烏桓、鮮卑相繼歸附東漢朝廷,和平相處了幾十年。但是漢安

帝以後,東漢政府日趨腐敗,對邊境的防衛力量逐漸削弱,失去了對外族的威懾能力。烏桓、鮮卑奴隸主貴族野心開始膨脹,招降納叛,擴張勢力,對東漢邊郡經常發動戰爭。《後漢書˙烏桓鮮卑列傳》記載:“五郡民庶,家受其辜,至於郡縣損壞,百姓流亡”。清代順治年間,知縣陳謙修《真定縣誌》記載,公元109年至110年間,南匈奴千餘騎寇掠常山、中山,殺掠吏民。以後到鮮卑檀石槐時代,兵馬更加強大。

天災人禍,種種禍端,已使百姓在死亡線上掙紮,幾乎無法活命。魯迅所說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恐怕就是言及於此。在這樣的亂世中,巨鹿郡張角兄弟,得《太平要術》,號為“太平道人”,散施符水,為人治病,普世救人。張角徒弟,假稱“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今民心已順,若不乘勢攻取天下,誠為可惜”,於是私造黃旗,頭裹黃巾,於公元184年,順天從正,舉兵起事,史稱黃巾起義。黃巾軍聲勢浩大,攻略郡縣,斬殺官吏,所向披靡。

古代帝王大多治國無方,但是鎮壓人民反抗卻是自有一套。漢靈帝傳檄各州郡,“修理攻守,簡練器械”,調動全國軍隊,圍剿黃巾軍。漢靈帝又接受世代武官出身的東漢名將皇甫規建議,大赦被禁錮的黨人,起用他們統兵鎮壓黃巾軍。盧植、皇甫嵩、朱儁、孫堅等都是當時東漢朝廷派出鎮壓黃巾軍的主要將領,當時廣宗(河北威縣境內)、下曲陽(河北曲陽一帶)、宛城(河南南陽宛城區一帶)、潁川(河南禹州一帶)、汝南(河南平輿縣一帶)是官軍和黃巾軍作戰的主要戰場。最終黃巾起義被鎮壓下去,成千上萬的黃巾軍士兵或者被官軍屠殺,或者不願做俘虜,自溺於滔滔洪水之中,全國各地充滿了血雨腥風。統治階級隻許農民當牛馬而死,不許為求生而反抗,這是他所認為的“真理”。維持這個“真理”,就是對下層人民進行瘋狂的大屠殺。

黃巾起義後,朝廷允許各郡國自主招募義兵充實軍隊,常山郡亦不例外。1992年《正定縣誌》“人物篇”中記載:東漢末年,豪強混戰。郡人舉薦趙雲組織人馬,衛護地方。按照當時情形,此“郡人”不會是老百姓,而是指官府,或是和官府沆灌一氣的豪強地主,而且組織的人馬是“義軍”,應該隸屬於官府指揮。趙雲所受教育為正統教育,而且武藝高強,自然成為義軍頭領,和趙雲年齡相仿的很多年輕人,都參加了義軍,趙雲的少年朋友夏侯蘭亦可能參加了義軍。趙雲所麵對的是胡人、盜匪和黃巾軍餘部,既然衛護地方,就少不得戰場上金戈鐵馬,刀光劍影。

先說常山國西部、北部的並州、幽州的胡人,其實是生活在今天山西、遼寧和內蒙古接壤地區的古老民族,西漢以前稱作東胡。後來被匈奴吞並,其中一部分因居於烏桓山、鮮卑山,稱作烏桓、鮮卑。他們為遊牧民族,善騎射,經常獵取野獸,保留著濃厚的母係氏族遺風。東漢初年,強大起來的烏桓、鮮卑屢次南下侵擾邊郡。光武皇帝劉秀時期,政治清明,國力強盛,采取安撫政策,烏桓、鮮卑相繼歸附東漢朝廷,和平相處了幾十年。但是漢安

帝以後,東漢政府日趨腐敗,對邊境的防衛力量逐漸削弱,失去了對外族的威懾能力。烏桓、鮮卑奴隸主貴族野心開始膨脹,招降納叛,擴張勢力,對東漢邊郡經常發動戰爭。《後漢書˙烏桓鮮卑列傳》記載:“五郡民庶,家受其辜,至於郡縣損壞,百姓流亡”。清代順治年間,知縣陳謙修《真定縣誌》記載,公元109年至110年間,南匈奴千餘騎寇掠常山、中山,殺掠吏民。以後到鮮卑檀石槐時代,兵馬更加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