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出版的《正定縣軍事誌》記載:永初五年正月,詔令常山等郡築塢堡,以備羌。漢安帝劉祜下令建造防禦工事,加強邊防,抵禦外族人侵。至靈帝時,烏桓、鮮卑“大鈔幽、並二州。緣邊諸郡,無歲不被其毒”。常山國鄰幽、並二州,臨近邊塞,因此常常遭到這些遊牧民族南下劫掠。
據民間傳說記述,胡人大規模劫掠於常山之時,縣尉召集義軍來到郡治和官軍會合,組織兵馬一起抵禦胡人侵襲。當時各郡太守、各州刺史開始掌握兵權,可以代行本郡軍事。郡守巡視即將踏上戰場的將士,當看到趙雲白馬銀槍素羅袍,而且“姿顏雄偉”,覺得非常驚奇,詳細問過,才知是真定趙雲趙子龍。郡守於是令趙雲隨前軍一起出征。郡守征詢前軍將領意見說,賊勢浩大,如我不勝,反遭其害,如之奈何?眾將領略過胡人厲害,都不答話。而趙雲毫無懼色,為郡守出謀劃策。趙雲說,雖然胡人能逞一時之勇,但是遠來奔突,必是疲憊之師。擒賊擒王,折其頭領,速戰速決,一定會獲得大勝。郡守大喜,令督軍統領馬軍、步兵,於常山官道口布兵列陣。約莫兩個時辰,馬蹄聲、呐喊聲漸近,遠遠望見胡人策馬奔襲而來。胡人黑臉身長,個個手提利刃,但是草野之民,不諳紀律,軍馬雜亂,不成隊形。一尉官提刀出陣,大喝一聲說:大膽胡人,無故侵我邊境,殺我百姓,還不速速下馬受死丨胡人頭目說,大漢朝廷昏庸無道,天下大亂,保他何用,跟著我單於耕種百穀,畜牧牛羊,縱馬草原吧。說完,大嘴巴一咧,哈哈大笑起來。尉官不再答話,揮刀就砍。胡人頭領舉開山板斧往上就迎。幾個回合下來,尉官力氣不敵,撥馬就撤,胡人舉板斧追來。趙雲看到胡人氣焰囂張,已是萬丈怒火平地起,不等中軍下令挺槍縱馬,趙雲率義軍抵禦外族入侵
截住了胡人。兩馬相交,戰在一起。戰過幾個回合,趙雲探知胡人依仗的就是一身蠻力。於是等胡人再舉刀砍來,趙雲讓過刀鋒,回馬一槍,正中胡人咽喉。中軍見此情景,揮動旗幟,指揮官兵、義軍一齊殺向胡人。胡人折了頭領,呼叫著望風奔逃。此時漢軍軍威大振,大小將士無不向前。經過常山官兵一陣追殺,胡人向西北山中逃竄而去。
當時天下大亂,匪患橫行,朝廷名存實亡,無力清繳。趙雲武藝高強,英勇無敵。郡守令趙雲做義軍統領,統率常山郡義軍。趙雲按照兵法條例開始訓練義軍,首先宣布兵紀條令,比如不許兵丁酗酒,不許托傷作病,不許探聽軍機,不許不聽約束等等。然後趙雲統一號令,嚴格紀律,進行步兵、騎兵編組,進行實戰訓練,主要訓練義軍變換隊伍和使用武器。先進行單兵訓練,再不斷增加人數,最後以全隊用兵結束。郡守來到演兵場,看到義軍精神抖擻,刀槍明亮,舞刀弄槍凜冽生風,殺氣森嚴。上至郡守,下至百姓,都覺得趙雲擔此大任,能夠抗擊山匪流寇,震懾群賊,保官府、百姓安寧。
趙雲操練義軍,兵馬飲水,正定流傳下來一個古老的傳說。當時兵馬飲用的水全是從上遊湧出來的泉水,由於距離遙遠,流至此地,日曬時間長,水溫高,飲起來不涼爽,另外可能遭受汙染,軍士飲用後經常生病。趙雲非常著急,無意中他將亮銀槍向地上一杵,不料竟冒出了一股清泉。趙雲喜出望外,手持亮銀槍翻身上馬,縱馬飛奔,邊跑邊杵,在他的身後冒出了幾十眼清泉。這樣,趙子龍第一次杵出的清泉被人們稱為“大龍池”。此外還有小龍池、大鳴泉、小鳴泉、房泉、甕泉等等。大龍池如同龍口噴吐,泉水湧出水麵半尺有餘,水藍似靛,飲用一口,爽快無比。傳說民國初年,曲陽橋人捉魚時,有人從大龍池內摸到一個碗口大的銅鈴,上麵鑄有“趙雲”字樣,傳說是趙子龍在常山腳下揮槍習武,到大龍池放馬飲駒時所棄。
當時,常山真定縣還有另外一名草莽英雄,叫張燕。張燕原姓褚,出身一個貧苦農民家庭。早年一直艱難度日,雖然辛勤勞作,仍然不能保證吃飽穿暖,還經常受到東漢官府與當地豪強地主的欺壓。他從小仇恨官府與豪強大戶,平時喜歡練習拳腳武術,好打抱不平。由於他身手矯健,動作敏捷輕盈,有飛簷走壁的本領,所以人送綽號“褚飛燕”。黃巾起義爆發後,他聯合當地一萬多貧苦農民,聚眾造反,鏟除了真定縣官府和當地豪強大戶。由於河北官軍勢力強大,褚飛燕與博陵郡(治所博陵,今河北蠡縣一帶)人張牛角聯合起來,推舉張牛角為首領,然後率起義軍出擊癭陶(今河北寧晉縣)。激戰中張牛角中流矢重傷而亡,臨終前張牛角要求部下:“必尊褚飛燕為全軍首領”。褚飛燕為了繼承張牛角的遺誌,改姓為張成為農民軍領袖。他與中山、上黨、河內、趙郡等地農民軍聯合,人馬很快達到一百多萬,曆史上稱黑山軍。《三國誌˙張燕傳》記載:其後人眾寢廣,常山、趙郡、中山、上黨、河內諸山穀皆相通,各以部眾從燕,眾至百萬,號曰黑山。黑山軍主要活動地區緊靠太行山脈的山區和平原交界地帶,背後是山區,前方是平原,退可守,進可攻,最有利於和官軍開展遊擊戰。《三國誌˙張燕傳》又記載:靈帝不能征,河北諸郡被其害。燕遣人至京都乞降,詔拜燕平難中郎將,領河北諸山穀事。張燕投靠漢室以前,黑山軍出沒於常山郡,攻城略地,殺富濟貧,沉重打擊了官府豪強。呂布投奔袁紹後,曾經幫助袁紹和黑山軍大戰於常山郡,各有輸贏,不分勝負,可見張燕具有超常的指揮才能和軍事才能。黑山軍失利後,張燕失去信心,遣人向朝廷乞降,但仍率所部人馬。張燕後來幫助公孫瓚和袁紹爭奪冀州,兵敗潰散。公元205年,曹操平定冀州之時,張燕又投靠曹操,拜平北將軍。農民起義軍在官府眼裏為“匪”“寇”,居無定所,毫無保障,據記載起義軍妻兒老小擔心官府殺戮,都隨隊出征,生活戰鬥消耗巨大。趙雲率領義軍保護常山郡,很有可能多次與黑山軍遭遇。在多次的征戰過程中,趙雲率領的義軍保護了官府與地方,樹立了很高的威望。很顯然,儒生趙雲和窮苦百姓張燕走的是兩條截然不同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