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東征西伐主騎建功(1 / 3)

劉備為官期間,“與民秋毫無犯,民皆感化”。然而時間不長,東漢政府下達公文,命令全國各地淘汰一部分因為建立軍功而混進官府的官吏,其實就是要淘汰如同劉備一樣沒有背景的平民百姓。劉備沒有錢行賄,中山國督郵(即郡國檢察官)來到安喜縣,得知劉備經曆後,竟然大喝說:“詐稱皇親,虛報功績,朝廷降詔,正要沙汰這等濫官汙吏。”劉關張不能忍受這等侮辱,劉備鞭笞督郵,掛印辭官,棄官亡命而去。《三國誌˙先主傳》又記載:大將軍何進遣都尉毋丘毅詣丹楊募兵,先主與倶行,至下邳遇賊,力戰有功,除為下密丞。複去官。後為高唐尉,遷為令。為賊所破,往奔中郎將公孫瓚一劉備從安喜縣跑出來後,再立戰功,被任命為高唐尉官,後升為高唐縣令。但是,《英雄記》又記載,“會靈帝崩,天下大亂,備亦起軍從討董卓”。看來這一段時間,劉備參加了討伐董卓聯軍。也許因為這樣的史料記載,才有了《三國演義》上“三英戰呂布”的精彩故事。此時,公孫瓚和袁紹在冀州大動幹戈,正好高唐縣被黃巾軍攻破。也許劉備此時無路可走,於是帶上關張二弟,來到界橋投靠公孫瓚。在這裏,趙雲有幸結識了漢室之胄劉備劉玄德。

趙雲結識劉備後,一起效力公孫瓚。但是這一段的曆史一直非常模糊。不妨從公孫瓚和袁紹的戰事發展以及公孫瓚領兵攻防進退的經曆上作一粗略分析。從曆史事件上說,《後漢書˙袁紹劉表列傳》記載:三年,瓚又遣兵至龍湊挑戰,紹複擊破之。瓚遂還幽州,不敢複出。其中交代,界橋之戰不久,在漢獻帝初平三年即公元192年,公孫瓚和袁紹打了一場龍湊之戰,結果袁紹打敗了公孫瓚,公孫帶兵逃回幽州。《後漢書˙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中記載:瓚軍敗還薊。紹遣將崔巨業將兵數萬攻圍故安不下,退軍南還。這一記載提到,公孫瓚退回幽州後,袁紹遣占卜大將崔巨業圍攻公孫瓚軍隊占領的故安城,此戰或叫巨馬河之戰,結果公孫瓚大獲全勝。《後漢書˙袁紹劉表列傳》接著記述:三月上巳,大會賓徒於薄落津(今河北平鄉縣東北)。聞魏郡兵反,與黑山賊幹毒等數萬人共覆鄴城,殺郡守。記載中提到,公元193年三月,袁紹正在薄落津慶祝勝利之時,突然得到報告,魏郡兵反,黑山軍攻人治所鄴城(河北臨漳一帶),袁紹急忙分兵救援鄴城。史料又交代,初平四年即公元193年,袁紹、公孫瓚打得不可開交之時,漢獻帝遣太仆趙岐和解關東,袁紹、公孫瓚暫時罷兵,袁紹率軍南還。故安之戰時間沒有交代,綜合以上記載信息,可以推斷,此戰發生在公元193年,袁紹、公孫瓚暫時和解之前。總之,這一時期戰事的先後順序應該是龍湊之戰——巨馬河之戰一一黑山軍攻破鄴城(漢獻帝遣使和解)。

劉備為官期間,“與民秋毫無犯,民皆感化”。然而時間不長,東漢政府下達公文,命令全國各地淘汰一部分因為建立軍功而混進官府的官吏,其實就是要淘汰如同劉備一樣沒有背景的平民百姓。劉備沒有錢行賄,中山國督郵(即郡國檢察官)來到安喜縣,得知劉備經曆後,竟然大喝說:“詐稱皇親,虛報功績,朝廷降詔,正要沙汰這等濫官汙吏。”劉關張不能忍受這等侮辱,劉備鞭笞督郵,掛印辭官,棄官亡命而去。《三國誌˙先主傳》又記載:大將軍何進遣都尉毋丘毅詣丹楊募兵,先主與倶行,至下邳遇賊,力戰有功,除為下密丞。複去官。後為高唐尉,遷為令。為賊所破,往奔中郎將公孫瓚一劉備從安喜縣跑出來後,再立戰功,被任命為高唐尉官,後升為高唐縣令。但是,《英雄記》又記載,“會靈帝崩,天下大亂,備亦起軍從討董卓”。看來這一段時間,劉備參加了討伐董卓聯軍。也許因為這樣的史料記載,才有了《三國演義》上“三英戰呂布”的精彩故事。此時,公孫瓚和袁紹在冀州大動幹戈,正好高唐縣被黃巾軍攻破。也許劉備此時無路可走,於是帶上關張二弟,來到界橋投靠公孫瓚。在這裏,趙雲有幸結識了漢室之胄劉備劉玄德。

趙雲結識劉備後,一起效力公孫瓚。但是這一段的曆史一直非常模糊。不妨從公孫瓚和袁紹的戰事發展以及公孫瓚領兵攻防進退的經曆上作一粗略分析。從曆史事件上說,《後漢書˙袁紹劉表列傳》記載:三年,瓚又遣兵至龍湊挑戰,紹複擊破之。瓚遂還幽州,不敢複出。其中交代,界橋之戰不久,在漢獻帝初平三年即公元192年,公孫瓚和袁紹打了一場龍湊之戰,結果袁紹打敗了公孫瓚,公孫帶兵逃回幽州。《後漢書˙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中記載:瓚軍敗還薊。紹遣將崔巨業將兵數萬攻圍故安不下,退軍南還。這一記載提到,公孫瓚退回幽州後,袁紹遣占卜大將崔巨業圍攻公孫瓚軍隊占領的故安城,此戰或叫巨馬河之戰,結果公孫瓚大獲全勝。《後漢書˙袁紹劉表列傳》接著記述:三月上巳,大會賓徒於薄落津(今河北平鄉縣東北)。聞魏郡兵反,與黑山賊幹毒等數萬人共覆鄴城,殺郡守。記載中提到,公元193年三月,袁紹正在薄落津慶祝勝利之時,突然得到報告,魏郡兵反,黑山軍攻人治所鄴城(河北臨漳一帶),袁紹急忙分兵救援鄴城。史料又交代,初平四年即公元193年,袁紹、公孫瓚打得不可開交之時,漢獻帝遣太仆趙岐和解關東,袁紹、公孫瓚暫時罷兵,袁紹率軍南還。故安之戰時間沒有交代,綜合以上記載信息,可以推斷,此戰發生在公元193年,袁紹、公孫瓚暫時和解之前。總之,這一時期戰事的先後順序應該是龍湊之戰——巨馬河之戰一一黑山軍攻破鄴城(漢獻帝遣使和解)。

從另一方麵分析,冷兵器時代作戰,勝利與失敗關鍵看將帥武藝高低,將帥敗陣,則兵敗如山。界橋之戰公孫瓚和袁紹打了一個平手,互有輸贏,因為劉關張和趙雲參戰;龍湊之戰,公孫瓚失敗了,因為公孫瓚自不量力,軍事準備不充足,或者說劉關張、趙雲身在青州,無法支援公孫瓚。然而巨馬河之戰,公孫瓚卻取得巨大勝利,原因之一袁紹與公孫瓚正麵交兵的同時,黑山軍亦在背後偷襲袁紹,袁紹後院起火,東西狼顧,分兵鄴城,兵力分散,所以最後被公孫瓚贏回一場;原因之二恐怕是劉關張或趙雲回援故安城,參與了此戰,這應該是公孫瓚打贏這場戰鬥的關鍵,絕不是公孫瓚使用了什麼神奇戰法。這也是把故安之戰和鄴城兵變放在同一年、差不多同一時間的主要原因。應該說,袁紹發動巨馬河之戰,本來想著穩操勝券,最後戰局卻出乎袁紹預料,折戟沉沙,大敗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