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望坡(在河南方城縣博望鎮內,現隸屬於南陽市),北負伏牛山,南麵隱山,西倚白河,為伏牛山延伸於此的漫崗,地勢險要,為古“襄漢隘道”之通衢,素為兵家必爭之地。西漢外交家、探險家張騫,先後兩次出使西域,功勳卓著,被漢武帝於元朔六年(前123年)封“博望侯”於此,取其“廣博瞻望”之意。“博望”之名,由此而得。
徐庶和諸葛亮分別在公元204年和公元207年才開始輔佐劉備,徐庶此時已遷至荊州,諸葛亮仍在隆中“躬耕隴畝”,彈奏高山流水,尋覓心中的知音,因此二人和博望坡戰鬥沒有任何關係。劉備久經沙場,又有從呂布、曹操和袁紹處跑路經曆,其政治頭腦、軍事才能已經超出一般,博望坡之戰劉備應該唱主角;趙雲文韜武略兼備,博望坡之戰趙雲是劉備的得力助手。參考《三國演義》,可以看到博望坡之戰的大概經過。
書中說,博望之左有山,名曰豫山;右有林,名曰安林:可以埋伏軍馬。關羽引一千軍往豫山埋伏;其輜重糧草,必在後麵,但看南麵火起,可縱兵出擊,就焚其糧草。張飛引一千軍去安林背後山穀中埋伏,隻看南麵火起,便可出,向博望城舊屯糧草處縱火燒之。關平等引五百軍,預備引火之物,於博望坡後兩邊等候,至初更兵到,便可放火。於樊城取回趙雲,令為前部,不要贏,隻要輸,引誘曹軍進人山穀。劉備自引一軍為預備隊,引兵就博望山下屯駐。來日黃昏,敵軍到來,劉備便棄營而走;但見火起,即回軍掩殺。可以看到,關羽驕傲自大,張飛粗枝大葉,誘敵重任隻有交給張弛有度、收放自如的趙雲趙子龍了。在我弱於敵人之時,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誘敵深人,再輔以火攻,這樣的排兵布陣之法已得兵法之真諳,肯定是劉備、趙雲之功。
《三國演義》接著記述,夏侯惇與於禁等引兵至博望,分一半精兵作前隊,其餘盡護糧車而行。時當秋月,天幹物燥,商飆(指秋風)徐起。人馬趲行之間,望見前麵塵頭忽起。夏侯惇便將人馬擺開,問向導官:“此向是何處?”向導官回答說:“前麵便是博望城,後麵是羅川口。”夏侯惇遂自縱馬向前。趙雲出馬,夏侯惇罵著說:“你等隨劉備,如孤魂隨鬼耳。”趙雲大怒,縱馬來戰。兩馬相交,戰過幾個回合,趙雲詐敗而走。夏侯惇從後追趕。趙雲後撤十餘裏,回馬又戰,戰過幾個回合。韓浩拍馬向前,對夏侯惇說:“趙雲似乎誘敵,恐怕有埋伏。”夏侯惇不聽韓浩勸諫,吹噓即使十麵埋伏,亦不害怕,於是直趕至博望坡。時天色已晚,濃雲密布,又無月色;晝風既起,夜風愈大。夏侯惇隻顧催軍趕殺。於禁、李典趕到窄狹處,兩邊都是蘆葦。李典和於禁都意識到,欺敵者必敗。南道路狹,山川相逼。樹木叢雜,倘彼用火攻,會是很危險的事情。於禁、李典止住後軍,往前再勸都督夏侯惇。夏侯惇正走之間,於禁從後軍奔來,告訴夏侯惇之所慮。夏侯惇猛然醒悟,即回馬令軍馬勿進。但是為時已晚,背後喊聲震起,早望見一派火光燒著,隨後兩邊蘆葦亦著。一霎時,四麵八方,盡皆是火;又值風大,火勢愈猛。曹家人馬,自相踐踏,死者不計其數。趙雲回軍趕殺,夏侯惇冒煙突火而走。李典見勢頭不好,急奔回博望城時,火光中一軍攔住。領頭大將乃關雲長,李典縱馬混戰,奪路而走。於禁見糧草車輛,都被火燒著,便投小路奔逃去了。
《雲別傳》記載了這樣一個情節,“先是,與夏侯惇戰於博望,生獲夏侯蘭。蘭是雲鄉裏人,少小相知,雲白先主活之,薦蘭明於法律,以為軍正。雲不用自近,其慎慮類如此。”夏侯蘭為趙雲同鄉,自少年相熟。博望坡之戰為趙雲俘虜,念及同鄉之誼,趙雲向劉備求情,因而夏侯蘭被免於一死。史料和《三國演義》敘述的結果完全不同。後來趙雲推薦夏侯蘭在軍中任軍正之職。趙雲不僅成功誘敵,成為此戰勝利的關鍵,而且在處理夏侯蘭這件事上,公事公辦,避免了結黨營私之嫌,從這趙雲伴敗夏侯惇,引曹軍進入山穀裏又看出趙雲謹慎、明智的處世態度。
博望坡位於汝南地區,現在古戰場遺址尚留存一株柘刺樹,虯枝盤旋,木質裸露,相傳為火燒博望坡時的唯一幸存之見證。其他遺跡有劉備的觀戰台,夏侯惇屯兵時修建的城樓。博望坡已經被確定為三國旅遊景點之一。
荊州親曹勢力非常強大,所以劉備到來並不受歡迎。光祿勳蒯氏兄弟、從事中郎韓嵩、別駕劉先及東曹掾傅巽等都是親曹代表。《三國誌˙劉表傳》記載:“故為將軍計者,不若舉州以附曹公,曹公必重德將軍;長享福祚,垂之後嗣,此萬全之策也”。這群人主張擁立劉表幼子劉琮為後嗣,一起勸說劉表歸順曹操。而劉表認為,長子劉琦雖然賢德,可是為人柔弱懦弱,不足以立事;蔡氏所生幼子劉琮,頗為聰明,劉表想要廢長立幼,又擔心礙於禮法。劉表征詢劉備意見,劉備於是建議:自古廢長立幼,取禍之道。不可因為溺愛而立幼子。本來劉備以為這隻是自己和劉表之間的悄悄話,沒曾想被蔡氏夫人偷聽,自然心懷不滿。於是蔡氏和蔡瑁定下計策,假稱邀請劉備赴宴,欲趁機殺死劉備。
《三國誌˙劉表傳》注引《世語》記述了“馬躍檀溪”這樣一件事。劉備投奔荊州劉表後,因劉表向他訴說立嗣之難,劉備勸其切勿廢長立幼。蔡夫人得知,開始與蔡瑁設計加害劉備,卻兩次被劉備逃脫。劉表想在襄陽慶賀豐收,宴請百官,由於病重不能行動,便請劉備到襄陽代為主持。蔡瑁、蒯越借此機會又設下暗計,欲加害劉備。蔡瑁派士卒把守住東、北、南三座城門,隻留下西門。西門外有一大溪,寬數丈,名“檀溪”,水流湍急,車馬不便通過。趙雲引三百軍士保護劉備。進人宴席,趙雲是一個仔細、謹慎之人,帶著寶劍不離劉備左右,一時間蔡瑁等無法下手。劉表大將文聘等苦勸趙雲,劉備也示意趙雲人席,趙雲推辭不過,才勉強進人宴會。蔡瑁另設一席,將劉備帶來的三百士兵都勸去吃酒。一切布置停當,隻待時機一到,即刻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