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慕投景升荊州爭鋒(3 / 3)

幕賓伊籍平素敬重劉備。伊籍借把盞敬酒,告知劉備危險,於是劉備騎駿馬的盧獨自潛逃出城。蔡瑁追至檀溪前,劉備驅馬人溪,即將被淹沒之際大呼的盧,白馬一躍數丈,飛上對岸,幫助劉備逃過一劫。趙雲看不見主公劉備,急忙抄槍上馬,引軍趕來,正迎著蔡瑁。趙雲喝問蔡瑁:你請我主公赴宴,為何引著軍馬追來?蔡瑁隻得據實告訴劉備跑去的方向。趙雲顧不得理論,驅馬至水邊搜尋劉備。四下觀望之後,趙雲不見劉備蹤跡,又人城拿守門軍士核對情況,守門軍士都說劉備飛馬向西而去。也許趙雲經過一番尋找、對證,感到劉備沒有危險,才帶領士卒回到新野。劉備曆險而不殆,是天助也,還是趙雲助也,引發後人的許多想象。不過如果沒有趙雲在左右護衛,恐怕蔡瑁加害劉備之陰謀等早已經得逞了。這件事發生在207年,劉備年屆五十,麵對水流湍急的大溪,差一點令劉備壯誌不酬,英雄末路。唐代一位詩人檀溪之遊後寫道:三月襄陽綠草齊,王孫相引跳檀溪。的盧何處埋龍骨,流水依然繞大堤。溪水千古,而的盧駿馬早已不知埋骨何處。今天,荊州檀溪已經幹涸無水,隻有溪邊石壁上“馬躍檀溪”遺址幾個篆字顯得古樸凝重,昭示著遠去的曆史歲月。

人世間的事都是福禍並存吧,劉備“躍馬檀溪”後,一個偶然的機會來到水鏡先生司馬徽的住所,與之交談,始知臥龍、鳳雛兩位隱士,以後“三顧茅廬”,諸葛亮薦龐統,劉備人西川等曆史事件才順理成章。

劉備回到新野,首先是徐庶投奔,劉備非常欣喜,待為上賓。徐庶,本名福,字元直,潁川人,出身貧寒。魏朝郎中魚豢私撰的史書《魏略》記載:徐庶初習武,後事文,“少好任俠擊劍”,敢於為朋友兩肋插刀。徐庶曾為一位朋友報仇雪恨,刺死了當地的豪門惡霸,徐庶被聞訊趕來的官差擒住。官府對徐庶嚴刑審訊,徐庶始終不肯說出事情真相。徐庶怕株連母親,盡管受盡酷刑,也不肯說出自己的姓名身份。後經徐庶的朋友上下打點,費盡周折,終於將其營救出獄。

從此以後,徐庶折節學文,決心掌握治國用兵的本領,造福於天下蒼生。徐庶告別武林諸友,摒棄刀槍劍戟,潛心讀書求學。由於學習勤奮,天資聰穎,徐庶進步很快。加上徐庶為人忠厚誠懇,豁達大度,和先生、同學們相處很好。中原大戰之時,徐庶、石韜為避戰亂,舉家南遷到荊州地區。徐庶又結識了客居此地的崔州平、孟公威和諸葛亮、龐統等人。在與諸葛亮的交往中,徐庶為諸葛亮淵博的學識、超人的見解和獨到的治國用兵之術所傾倒,諸葛亮也敬仰徐庶出眾的才學、高尚的人品。

徐庶客居荊州時,荊州牧劉表多次禮聘徐庶出仕。但徐庶觀劉表其人,知善不能舉,知惡不能去,隻不過是徒有虛名而已,遂堅辭不就。漢獻帝建安六年(201年),劉備來投靠劉表,屯兵新野抵擋曹軍。徐庶聞新野人唱歌曰:新野牧,劉皇叔;自到此,民豐足。通過觀察,徐庶發現劉備胸懷大誌,才略過人,並能夠善待部屬,素有人望,於是就前往新野拜見劉備。《三國誌˙諸葛亮傳》記載: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劉備見到徐庶,非常器重,拜徐庶為軍師,調練本部人馬。自此劉備有了一位真正意義上的軍師,可以坐在中軍帳內,看軍師排兵布陣,關張、趙雲等武將漸漸退居次位,成為軍師謀略的執行者。

根據徐庶的有關史料記載,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劉備乘曹操出兵河北攻取鄴城之機,出兵掠地,北至葉縣附近,與曹軍打了一仗。葉縣是河南省十大古城之一,位於河南省中部偏西南,今屬平頂山市,古稱昆陽,為豫州地界。葉縣地處黃淮平原與伏牛山餘脈接合部,南通雲貴,北達幽燕,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曆史上著名的新漢兩軍在中原的戰略決戰——昆陽之戰就發生於此。當時身為偏將軍的劉秀一戰而天下聞名,昆陽之戰不但是劉秀擊敗王莽的關鍵一戰,同時也為劉秀日後奪取天下奠定了基礎。

留守許昌的曹魏大將曹仁帶於禁、李典等出兵抵禦,雙方在葉縣附近遭遇。因劉表拒絕出兵相助,劉備兵弱將少難擋曹軍。在危急關頭,徐庶建議放火燒寨,佯裝退兵,然後派關羽、張飛、趙雲等領兵埋伏以待曹軍追兵。曹仁不知其中有詐,不顧李典的勸阻,率輕騎出城追擊劉備。劉備埋伏的軍隊同時發起進攻,將曹軍團團圍困,曹軍傷亡慘重。劉備反敗為勝,有驚無險,這才從容收兵,返回新野。此戰為徐庶出山後第一戰,是展現徐庶的軍事才能的一戰,隻許勝不許敗,為曹操以後脅迫徐庶進曹營埋下了伏筆。但是史料上此戰交代不清,《三國誌?李典傳》記載:劉表使劉備北侵,至葉,太祖遣典從夏侯惇拒之。備一旦燒屯去,惇率諸軍追擊之,典曰:賊無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狹窄,草木深,不可追也。惇不聽,與於禁追之。惇等果人賊伏裏,戰不利。這段史料記載的應是葉之戰。《三國演義》交代徐庶出山後,帶劉備分撥眾將軍迎擊曹軍。趙雲率中路軍刺呂曠於馬下,又率五百軍士大破曹仁的“八門金鎖陣”,晚上曹仁劫寨,趙雲和張飛、關雲長依計掩殺曹軍,曹仁連敗,隻好敗退許昌。劉備取得了戰鬥勝利,縣令劉泌出迎。那劉泌是長沙人,亦漢室宗親。劉備在劉泌家做客,收劉泌外甥寇封為義子,改名劉封。劉備帶回劉封,拜關羽、張飛為叔。關羽說:兄長既有子,何必用螟蛉(比喻義子),後必生亂。”關羽對劉備此種所為頗有微詞。

曹操這一仗失敗後,長時間沒有兵犯荊州。《正定軍事誌》記載,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八月,曹操北征烏桓(今遼寧錦州一帶),把呼沲河(今滹沱河)與狐水(今沙河)連接起來,以漕運軍糧。以後曹操集中力量統一北方,在常山附近留下了“運籌演謀”、“克成洪業”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