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三顧茅廬,時間從盛夏至寒冬至第二年初春。《三國演義》描寫得很生動、很具體。一顧茅廬隆中景物是“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鶴相親,鬆篁交翠”,景致真如仙境一般。二顧茅廬,“時值隆冬,天氣嚴寒,彤雲密布。行無數裏,忽然朔風凜凜,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銀妝”,隆冬景色銀白壯麗。三顧茅廬,已到來年初春。劉備之赤誠可感動天地,所以也就感動了諸葛亮。劉備見諸葛亮,身長八尺,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諸葛亮認為劉備與他誌同道合,是可以信賴的明主,便把自己對當時社會形勢的觀察與分析和盤托出,並且針對劉備的處境,向劉備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三分天下,建基立國和北伐中原的戰略方針,這便是著名的《隆中對》。劉備從幽州一路敗退至荊州,毫無長遠打算,今聽《隆中對》,連連稱善,把諸葛亮視為高人,使之不離左右。諸葛亮也感於劉皇叔知遇之恩,答應出山輔佐劉備經營複興漢室大業。劉備請出了諸葛亮,如魚之得水。劉備和諸葛亮食則同桌,寢則同榻,終日共議霸業大事。
劉琦不容於蔡夫人、蔡瑁,在荊州高層當中,根本沒有自己的力量,於是懇求劉備出謀劃策,找尋活命的機會。劉備暗使劉琦請教孔明。一日,劉琦見到孔明,上屋抽梯,引孔明至樓上。孔明讓劉琦效仿“重耳在外而安”之事,請求屯兵駐守江夏躲避災禍。劉琦奏明劉表,正值江夏太守黃祖與東吳作戰身亡,於是劉表答應劉琦去江夏駐軍。《三國誌˙劉表傳》注引《典略》記載,劉表病重之時,劉琦前來荊州探望,蔡瑁為防止劉琦與劉表有相托之事,竟然不許劉琦親見父親。劉琦又恨又悲,不覺痛哭流涕。
此時曹操已罷黜三公(太尉、司徒、司空),成為漢家丞相,所有朝廷大權集於一身。曹操恐怕荊州落人孫權、劉備手中,於是率兵間行輕進,向荊州進軍。《三國誌˙武帝紀》記載:建安十三年秋七月,公南征劉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陽,劉備屯樊。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備走夏口。《三國誌˙先主傳》記載: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聞之,遂將其眾去。公元208年8月,曹操南征之時,劉表已經去世。劉琮屯駐襄陽,曹軍到達新野,劉琮則不戰而降。曹操大喜,表其為青州刺史,封列侯。劉琮及蔡氏兄妹葬劉表之柩於襄陽城東漢陽之原,竟不訃告劉琦與劉備。劉備此時屯駐樊城,曹軍征伐荊州,直到南陽宛城,劉備軍士擒住了劉琮將領宋忠才獲知這一消息。劉備措手不及,趕緊撤離樊城,曉諭百姓,急忙奔襄陽而來。劉備君臣行至襄陽門外,隻見城上遍插旌旗,壕邊密布鹿角,劉備叫門,劉琮懼而不出。《三國誌˙先主傳》注引《漢魏春秋》雲:是時曹公在宛,備乃大驚駭一一今禍至方告我,不亦太劇乎丨劉備對劉琮所為,既驚恐又氣憤。諸葛亮勸劉備攻取荊州,劉備覺得這樣做愧對劉表,遂不答應,帶領眾人向江陵、夏口方向退去。城外百姓,多聞曹操屠城之說,於是盡隨劉備,望江陵逃難。大將魏延敬佩劉備是仁德之人,掄刀砍死守門將士,開了城門,放下吊橋,叫劉皇叔領兵人城,共殺賣國之賊。但是魏延被另一員大將文聘所拒,投劉備不得,自投長沙太守韓玄去了。
劉備三顧茅廬,時間從盛夏至寒冬至第二年初春。《三國演義》描寫得很生動、很具體。一顧茅廬隆中景物是“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鶴相親,鬆篁交翠”,景致真如仙境一般。二顧茅廬,“時值隆冬,天氣嚴寒,彤雲密布。行無數裏,忽然朔風凜凜,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銀妝”,隆冬景色銀白壯麗。三顧茅廬,已到來年初春。劉備之赤誠可感動天地,所以也就感動了諸葛亮。劉備見諸葛亮,身長八尺,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諸葛亮認為劉備與他誌同道合,是可以信賴的明主,便把自己對當時社會形勢的觀察與分析和盤托出,並且針對劉備的處境,向劉備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三分天下,建基立國和北伐中原的戰略方針,這便是著名的《隆中對》。劉備從幽州一路敗退至荊州,毫無長遠打算,今聽《隆中對》,連連稱善,把諸葛亮視為高人,使之不離左右。諸葛亮也感於劉皇叔知遇之恩,答應出山輔佐劉備經營複興漢室大業。劉備請出了諸葛亮,如魚之得水。劉備和諸葛亮食則同桌,寢則同榻,終日共議霸業大事。
劉琦不容於蔡夫人、蔡瑁,在荊州高層當中,根本沒有自己的力量,於是懇求劉備出謀劃策,找尋活命的機會。劉備暗使劉琦請教孔明。一日,劉琦見到孔明,上屋抽梯,引孔明至樓上。孔明讓劉琦效仿“重耳在外而安”之事,請求屯兵駐守江夏躲避災禍。劉琦奏明劉表,正值江夏太守黃祖與東吳作戰身亡,於是劉表答應劉琦去江夏駐軍。《三國誌˙劉表傳》注引《典略》記載,劉表病重之時,劉琦前來荊州探望,蔡瑁為防止劉琦與劉表有相托之事,竟然不許劉琦親見父親。劉琦又恨又悲,不覺痛哭流涕。
此時曹操已罷黜三公(太尉、司徒、司空),成為漢家丞相,所有朝廷大權集於一身。曹操恐怕荊州落人孫權、劉備手中,於是率兵間行輕進,向荊州進軍。《三國誌˙武帝紀》記載:建安十三年秋七月,公南征劉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陽,劉備屯樊。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備走夏口。《三國誌˙先主傳》記載: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聞之,遂將其眾去。公元208年8月,曹操南征之時,劉表已經去世。劉琮屯駐襄陽,曹軍到達新野,劉琮則不戰而降。曹操大喜,表其為青州刺史,封列侯。劉琮及蔡氏兄妹葬劉表之柩於襄陽城東漢陽之原,竟不訃告劉琦與劉備。劉備此時屯駐樊城,曹軍征伐荊州,直到南陽宛城,劉備軍士擒住了劉琮將領宋忠才獲知這一消息。劉備措手不及,趕緊撤離樊城,曉諭百姓,急忙奔襄陽而來。劉備君臣行至襄陽門外,隻見城上遍插旌旗,壕邊密布鹿角,劉備叫門,劉琮懼而不出。《三國誌˙先主傳》注引《漢魏春秋》雲:是時曹公在宛,備乃大驚駭一一今禍至方告我,不亦太劇乎丨劉備對劉琮所為,既驚恐又氣憤。諸葛亮勸劉備攻取荊州,劉備覺得這樣做愧對劉表,遂不答應,帶領眾人向江陵、夏口方向退去。城外百姓,多聞曹操屠城之說,於是盡隨劉備,望江陵逃難。大將魏延敬佩劉備是仁德之人,掄刀砍死守門將士,開了城門,放下吊橋,叫劉皇叔領兵人城,共殺賣國之賊。但是魏延被另一員大將文聘所拒,投劉備不得,自投長沙太守韓玄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