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記載,此時與劉備同行的軍民十餘萬,大小車數千輛,挑擔背包者不計其數。此時曹操大軍不戰而得襄樊,即日渡江趕來,劉備今擁民眾數萬,日行十餘裏。有人說,不如暫棄百姓,先行為上。劉備哭著說“舉大事者必以人為本。今人歸我,怎麼可以丟棄他們呢!百姓聞劉備此言,都很傷感。劉備召集諸葛亮商量下一步行動。諸葛亮說:“追兵不久即至。可遣關羽往江夏求救於公子劉琦。”劉備於是修書,令關羽同孫乾領五百軍兵往江夏求救;劉備引數十萬百姓、三千餘軍馬,逡巡往夏口潰退。
此時,劉備已退至當陽縣,附近有座山為景山。劉備便教士卒、百姓就此山紮駐。當陽,在曆史名山古荊山之南,是一道巍峨蒼茫的天然屏障。北麵,是華夏大地古中原的南大門南陽盆地,南麵是遼闊無垠的沮漳、江漢平原。曹操恐其得江陵軍械糧食,便教大將曹純和降將文聘精選五千鐵騎,星夜追擊,一日一夜行三百餘裏,至當陽長阪坡,兩軍遭遇。劉備倉猝應戰,兵潰,棄妻子倉皇出逃。而擔任護衛劉備眷屬的趙子龍,則在危難中奮不顧身,與曹兵展開了一場大戰,救出甘夫人及幼主劉禪。
危急時刻,諸葛亮急忙調兵遣將,安排退軍之事,以盡力減少損失。現代評話藝術家張國良的評話《三國》“長阪坡趙子龍單騎救幼主”一節記述了當時情形。諸葛亮考慮停當,拔令在手道:“子龍聽令!”趙雲從旁閃出“軍師,末將在!”諸葛亮將羽扇一放,右手執令,左手握趙雲的手。一一握手禮在今天的社會裏是極普遍、極普通的,但在一千七百多年前還不曾時興呢。統帥發令時與大將握手,從未見過,諸葛亮也是第一次,表示有重任相托。看來危急時刻每個接令的人都要握手的。諸葛亮握住了趙雲的手,目光注視著他,問道:“亮有重任拜托,將軍有此肝膽擔當否?”趙雲覺得奇怪,心想,我對你的將令從未有過半點猶豫,今天為何還要這樣問我?趙雲高聲回答:“軍師聽了,為將之道,受命之時,即忘其家;兩軍陣前,即忘其親;突陣衝鋒,即忘其身。請軍師吩咐便了!”諸葛亮一聽,連連點頭,心想:我沒有看錯人,這才是大將的氣魄。而且我知道他絕非是一時衝動,信口開河,他這樣講到,一定能這樣做到。於是諸葛亮吩咐亮付爾將令一支,保護二位主母、一位小主,須要當心!”子龍想,這條將令應該發給張飛的,怎麼給我呢?不過,軍師肯定已經深思熟慮,而且他如此鄭重其事,必有道理。因此,趙雲便接令退下。
諸葛亮再拔令在手一一“翼德將軍聽令!““老張在也!張飛連忙把手伸上去。因此,張飛撩起戰袍,把手揩揩幹淨,準備與軍師握手。諸葛亮對他看看,發趙雲這條令箭,我為了格外鄭重,所以跟他握手,跟你就用不著了。但是,諸葛亮想,這阿憨有時有點小孩子脾氣,我如果不與他握一下手,他要吃醋的,免得他多想,於是諸葛亮將張飛的手握住。諸葛亮想,既然同樣握了手,那連說話都不能兩樣。便說:“三將軍,亮有重任拜托,將軍有此肝膽擔當否?”張飛想,方才老趙這幾句話講得多有氣派!現在我也要說幾句有氣派的話給軍師聽聽:接令者身負重托,受令後當忠於行事。張飛就是死了,也死而無怨!”諸葛亮一聽,也不錯,雖然簡略些,但很真誠。諸葛亮道“將令一支,保護主公。須要當心!”此時,諸葛亮想,四十萬百姓交給誰呢?還是交給他們原來的父母官、樊城縣令劉泌老將軍吧!因為他當了二十年樊城縣令,愛民如子,深受百姓擁戴,說話頗有威信。便說“劉老將軍聽令!”
劉泌從旁閃出:“老朽劉泌在!““將令一支,與令甥兒一起,保護四十萬子民,須要當心。”老將軍接令退下。不料長阪坡一戰,劉泌血戰而死。如此緊迫的戰事,張國良的評話在輕鬆幽默之中,展現了人物鮮明的個性。
《三國演義》詳細描寫了長阪之戰。時間是秋末冬初,涼風透骨。當時的形勢是劉備軍中和老百姓哭聲遍地,喊殺聲驚天動地。劉備拋下妻子兒女,引諸葛亮、張飛、趙雲向東撤退,曹軍擒住大批士卒,繳獲大批糧草輜重。《三國誌˙諸葛亮傳》記載:先主在樊聞之,率其眾南行,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劉備一路向南逃去,當時徐庶母親也在軍中,因為年紀大,行動不便,不幸被曹軍俘獲。因為徐庶對母親至親至孝,所以長阪之戰後,被迫離開劉備,來到曹營。徐庶在魏國官至右中郎將、禦史中丞。
劉備且戰且走,奔至天明,方才下馬安歇。此時手下隨行人,隻有百餘騎;百姓、老小並糜竺、糜芳、簡雍、趙雲等一幹人,皆不知下落。劉備正淒惶之時,忽見糜芳麵帶數箭,踉蹌而來說道:“趙子龍反投曹操去了!”劉備最了解趙雲,一再說:子龍從我於患難之中,心如鐵石,非富貴所能動搖,絕不會投奔曹操。”又說,“豈不見你二兄誅顏良、文醜之事乎?子龍此去,必有事故。我料子龍必不舍棄我啊。”《資治通鑒》記載:或謂備:趙雲已北走。”備以手戟掮之曰:“子龍不棄我走也。”有人說趙雲向北逃走了,而劉備堅信趙雲絕不會背棄自己。趙雲受人之命忠人之事,因此獲得了劉備的絕對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