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溯江定蜀通達國體(3 / 3)

趙雲聞知,想到劉邦進人鹹陽時的情景。劉邦進人鹹陽後,以為自己就是秦王,和將吏士卒闖人秦朝宮中館舍,狼奔豕突,肆意搶劫,完全失去了仁義之師的樣子。而蕭何、張良、樊噲等,卻先跑到秦朝的丞相府,把有關戶口、地圖等全部裝箱收藏,妥善保管起來。他們幾日以後未見劉邦露麵料理軍務、政務,眾人深知其嗜好,料定他在秦宮裏快活,於是趕緊去皇宮找劉邦。找到劉邦,卻看見他正在和幾個女人在一起縱情聲色,案幾上杯盤狼藉。大將樊噲對劉邦說,沛公要打天下,還是要當個富翁呀?這些奢侈華麗的東西,使秦朝滅亡了,你還要它們幹嗎?還是趕快回到軍營裏去吧丨如果你住在這裏,天下會以為你跟秦始皇一樣。巨大的財富、奢靡的享受使劉邦沉迷其中,不聽樊噲的勸告。樊噲隻好請出張良。張良對劉邦說:秦朝因為奢侈暴虐,才有機會讓你打到這裏。我們起兵,號稱是為天下除掉暴君,這時應當穿著孝服去慰問被暴君害得家破人亡的百姓。你現在在宮殿享受,不是助紂為虐嗎?”劉邦是一向很信任張良的,聽了張良的話,劉邦馬上醒悟過來,吩咐將士封掉倉庫,帶著將士仍舊回到霸上去安撫百姓。劉邦立即在鹹陽頒布三條法令,殺人者償命,傷人者辦罪,偷竊者治罪。其他的秦國法律、禁令一律廢除。劉邦約法三章,百姓高興地奔走相告,就這樣劉邦取得了民心,為日後楚漢戰爭勝利奠定了基礎。

於是趙雲毫不猶豫地站出來,加以阻攔。劉備回答道,子龍將軍,眾將士跟隨我出生人死,東擋西殺,受盡鞍馬勞頓之苦,如今成都已下,也該安家立命,同享榮華富貴呀。《雲別傳》記載了趙雲的回答:“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令國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須天下都定,各反桑梓,歸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歸還,今安居複業,然後可役調,得其歡心”。意思是說,曹操對漢室威脅不是匈奴所能比的,今日占據益州,不能以求自安。須待天下安定下來,才能卸甲歸田,各返故鄉。現在益州百姓剛剛遭到戰爭災害,再奪其田產,會造成社會不安。不如歸還他們田宅,使之安居樂業,再籌集兵糧勞役,得到他們真正的支持和擁護。這一番話,既分析了當前形勢,講到劉氏政權的未來,還提到了民心向背問題,高瞻遠矚、義正詞嚴。清代學者易佩紳評論道,“雲之言,固收拾民心之大計,亦維係政體之大道也”。趙雲從鞏固新政權和實現統一大業來考慮,認為隻

有百姓安居樂業,國家才能長治久安。劉備、諸葛亮很快認識到穩定局勢,安定民心的重要性。先主隨即按照趙雲的建議開倉放糧,賑濟貧民,幫助他們安居複業,一切以安撫益州百姓,穩定社會秩序,發展社會生產為主。在那樣一個軍閥混戰的年代,趙雲以社稷為重,先國後私,關心百姓疾苦,這種思想,和投奔公孫瓚時“從仁政”思想基本一致,是非常不容易的。出生於四川的方北辰教授評價說,此時趙雲位不高、權不重,但是在勝利麵前沒有被衝昏頭腦,仍然保持著清醒的認識,一心為蜀漢發展大局考慮。此舉顯示了趙雲非凡的政治眼光和政治勇氣。

趙雲的進諫和當年的張良進諫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事關政權大局穩定。他的建議被劉備采納,付諸實施,為以後諸葛亮興蜀治蜀起到關鍵作用。毛宗崗注評《三國演義》,就趙雲阻諫稱讚道:子龍愛民所以愛國,愛國則不複愛家。取桂陽之時,不以妻子動其心,今人川之後,不以田宅累其念,有古大臣之風焉,其獨一名將之才足以盡之”。《資治通鑒》卷第六十七(漢紀五十九)曰:悲天憫人,心憂百姓,不計個人得失。子龍之言,金石之論。比之霍標騎亦不逵多讓”。總之古人對趙雲的政治遠見和高貴品質給予高度評價。

劉備、諸葛亮一方麵改革政治,加強地方政權建設。《三國誌˙先主傳》記載:“先主複領益州牧,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關羽、張飛、馬超為爪牙,許靖、糜竺、簡雍為賓友。及董和、黃權、李嚴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吳壹、費觀等又璋之婚親也,彭素又璋之所排擯也,劉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處之顯任,盡其器能。有誌之士,無不競勸”。劉備兼任益州牧,以諸葛亮為輔佐,法正為謀士,關羽、張飛、馬超為武將,而趙雲,則“益州既定,拜翊軍將軍”。劉備又“以公義相取”,大量起用劉璋原來的智能之士,不分親疏,量才為用。比如許靖、董和、黃權、李嚴、費觀等人,原來都是劉璋任用的官員,劉巴曾投靠曹操,後成為劉璋謀士,現在劉備把他們都安排在了重要的職位上。諸葛亮特別注意調和新舊官員的矛盾,讓他們團結一心,和衷共濟,共同為統一大業出力。幾年過去,成都市井輳集,人煙稠密,道路之上轎馬紛紛,街巷兩旁百業興隆,行人皆是其樂融融。益州政局逐漸穩定,經濟也繁榮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