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也談老子其人其書(2 / 3)

二、對《老子》研究存在問題的看法

《老子》一書流傳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流傳過程中《老子》不斷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和深入研究。今天,麵對兩千多年的《老子》研究史,我們既不難從中獲取豐富多樣的研究成果,也不難發現其中一直存在著令人費解的問題。但是,究竟有哪些主要問題需要我們去麵對和解決,以及產生這些問題的根源在哪裏,人們向來避而不談或是談得很少,以致問題越積越多,越雜越亂。有鑒於此,以下擬以“提出問題”的方式,從宏觀的角度對《老子》研究存在的問題作些梳理和探討,並提出個人的看法。

第一,版本問題。《老子》版本歧異紛繁,真假未辨,是《老子》研究存在的首要問題。先秦經典的研究,大多存在一個共同的問題:沒有定本。《老子》的流傳,也是如此。《老子》成型時,是否已著於竹帛,至今仍無法考證。但有理由推定的是,先秦時期《老子》的流通文本並不多見,盡管它可能已是廣泛流傳開了。先秦時期的經典,大多是靠師徒口耳相傳延續下來的。到了漢代,大部分都得以著於竹帛。但是,竹帛文獻的保存並不長久;加之漢末戰亂的影響,漢代著錄的經典文本逐漸失去了原貌。興起於漢代的注疏之學,盡管非常重視文本,但仍難免使文本開始失真。不應否認,注疏使古今的言論混於一編,使原著和注作合成一本,尤其是著名學者的注疏見解往往以時尚的權威逐漸取代了傳統的流傳文本。校勘之學也同樣,中國古代的學者往往在搶救傳統文化的同時篡改了文化傳統:校勘者往往憑借個人的文化修養和所搜集的資料,在重新理解的基礎上對經典的流傳本進行優劣對比和校勘,以致文本失真;注疏和校勘是有功的,但其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而導致文本變異和失真卻是過大於功。造成經典版本繁多和失真的另一個原因,是因古代印刷出版事業落後所引起的,在那些年代裏研習者們大多隻能靠傳抄本來接觸文本,由於流傳麵太廣,以致不同學者擁有不同的版本,隨著時間的推移盡管有些傳抄本被淘汰了,但總還是會有不少傳承下來,所以流傳麵的寬窄也就自然而然與版本的多寡成正比。《老子》流傳版本的紛繁各異,正是這樣的“文化傳播”曆史造成的,也許可以作為典型來印證這樣“因傳播而失真”的文化曆史。

輾轉流傳至今的最早最有影響的《老子》注本主要有兩種:一是西漢河上公的《老子章句》(因此書不見於《漢書·藝文誌》,故有人疑之為東漢偽作),二是魏晉時期王弼的《老子注》。《老子》一書,曆代注本之多,不亞於《論語》。《老子》流傳至今的注疏版本多達上百種,其中有50餘種收於《正統道藏》。據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這上百種不同注疏版本所記錄的《老子》文本內容可以說是大同小異,沒有什麼根本性的差異。但小異卻是大爭大論的根源所在,圍繞小異產生的學問著述至少占《老子》學說研究成果的一半以上。由此也正好說明版本的問題,是始終困擾著《老子》研究的。到了二十世紀末,出土文物又給《老子》版本問題帶來了巨大的風波。先是湖南馬王堆出土了帛書甲、乙本,後是湖北郭店出土的楚簡中又有更古的版本發現。頓時,《老子》研究迎來了新的生機和活力;《老子》似乎開始以年輕的風貌向我們走來。於是,重新給《老子》定本、評價等研究工作得到迅速的開展,學界也陸續發表了不少新的研究成果。但是,如何認定《老子》的真版本,也由此成為研究《老子》的一大難題。時至今日,在新的定本尚未得到公認之前,有關《老子》的研究都將麵臨巨大的挑戰。

關於《老子》的版本問題,筆者認為有幾個方麵值得思考:一是如何厘定新的版本?如果綜合以往的權威版本,再根據新發現的出土版本加以校勘的話,可能比較全麵,但似乎仍然難以恢複其原始的文貌,也避免不了夾雜時尚權威學者的私意;如果僅僅根據新發現的出土版本來製定新本,也有很大的冒險性。因為我們毫無理據可以斷定出土文本就比流行文本更接近《老子》的原貌,僅憑目前的考古研究成果顯然是站不住腳的。話說回來,如果我們所厘定的新本所傳達的思想旨意與傳統的流行本相差太大的話,恐怕也沒有多大意義。二是如何看待舊的版本?筆者以為,從文化傳承和文化影響的角度看,舊的版本在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遠遠大於新的出土文本,因為是它們真正引導了人們對《老子》的認識、理解及其文化走向,所以研究它們應該更具價值。當然,從揭開《老子》真麵目的角度看,我們應該從更古更好的文本出發去理解《老子》。三是如何妥善處理各種版本間的關係?這是一個龐雜的工程。我們必須竭盡全力搜集各種在世的版本,並加以認真細致的研究,力求通過比較分析的手段弄清各種版本之間的區別與聯係,然後根據得出的事實依據來品評各版本的優劣得失及其價值意義。從目前學界來看,這一點做得很不夠。長此以往,版本問題勢必給《老子》研究帶來更大的麻煩,後學者也將更加無所適從。四是如何發現更多的史料來說明出土本與流行本相互差異的曆史原因?從目前研究出土本的成果來看,有不少地方是在比較新舊本之間的差異和優劣,但對於引起差異的真實原因並沒有弄清楚。倘若出土本是劣本的話,那麼它對《老子》的版本更新問題是不能起太大作用的。如果是最接近原本的優本,那麼我們除了必須盡早把它修複之外,還應該認真探討《老子》文本由優轉劣的原因、過程及其相關的許多問題。可以說,我們想確定《老子》的真實文本,還必須走一段相當長的路,而非一蹴而就的事。在新文本尚未確定之前,要想解讀和品評《老子》無疑是相當困難的。所以,當前的《老子》研究,如何合力解決版本問題應該說是至關重要的。